今年是福建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5周年。一直以来,平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论述,牢记殷切嘱托、忠实对标践行,将机关效能建设作为深化改革、优化治理的核心引擎。通过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平潭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构建审批高效的现代化政务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关效能建设“平潭经验”。
以效能提升为目标
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新机制
近日,实验区行政审批局推出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将过去需分别办理登记注册、税务、印章刻制、医保、社保、公积金、银行预约开户以及许可证变更等多个事项,简化为“一次登录、一表申请、一套材料”,进一步打造高效集成办模式。

市民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改革后,办理时间从12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申请材料从25份精简至16份,跑办次数从5次减少至0次。”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注册科干部林蓉说。
自2020年开始,平潭便不断深化“个转企”改革,从“先注销、后设立”的“一站式”全程网办,到率先全省试点延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成立日期的“直接变更”方式,再到如今集成多事项的“一件事一次办”模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已有67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企业,涵盖车行、民宿、餐饮等行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成立于2014年的实验区潭南财税有限公司,见证着平潭商事制度的改革。公司总经理薛理鑑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实验区推出了“一表填报”、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程网办、“个转企”及“证照联办”等一系列改革,解决了企业办事“材料难”“来回跑”“排队长”等难点堵点问题,在办事便利度和体验感上都得到很大提升。
“比较有感触的还是‘个转企’改革。因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实施前,实验区并没有明确个体工商户可以转为企业。条例实施后,平潭就率先推出了‘一站式’全程网办服务,可以线上同时办理个体工商户注销、企业设立等。”薛理鑑说。
但是这种“先注销、再设立”的转型方式,还是会产生一些麻烦:好不容易经营了几年、有点名气的老字号,随着注销就没了,原来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立日期也都变了,跟客户、银行打交道还得重新解释。针对这些问题,平潭很快推出“直接变更”的方式,通过直接“变更”登记,把个体户的身份转变为企业,保住了“老字号”和“老身份”。
紧接着,平潭在这一基础上,又进一步升级为“一件事”集成模式,不仅将税务、医社保、公积金等事项“打包”在一起,还可以同时办理许可证变更,只需要登录一个网站或到一个窗口办理,部门之间会通过内部协同办理。
“改革后,我们再也不用一个个部门去跑、去重复提交材料了。这些改革让我们企业实实在在节约了办事成本,解决不少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薛理鑑说。
“我们以效能提升为目标,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新机制,将归属于不同职能部门的审批职能和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局承接。对同一审批事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实施集中审批,实现‘机构、职责、人员、数据’四类审批要素全集中。”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石峤松说。
数据显示,平潭便民服务领域2574个服务事项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可“一站式”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一趟不用跑”比例超过93%,平均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了85%,政务服务满意率连续3年保持在99%以上。审批制度改革后推出58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37项为全省首创。
以流程再造为核心
打造“极简审批”新标杆
项目建设是平潭发展的重要一环,得益于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项目投资审批不断加速、减负,大大提高了企业办理项目审批申报事项的效率。
实验区文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孙英回忆道,早期项目投资审批还是在1.0版的时候,申报手续繁琐。“自从2019年6月,平潭投资体制升级到3.0版,现在项目审批手续连窗口都不用跑了,只需要有一台外网电脑,线上提交申报材料就可以了。实验区行政审批局会在线上受理,线上流转汇总各单位的审查意见,最后在规定时限内给我们业主一份综合批复,让我们经办人员不用跑那么多地方,这种改革创新模式方便快捷。”刘孙英说。
实验区行政审批局项目投资审批处二级主任科员孙阳表示,实验区行政审批局旨在以流程再造为核心,打造“极简审批”新标杆。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集成式审批模式,将投资项目所有审批事项合并为“规划选址与用地、项目核准或备案、设计审查与施工许可、统一竣工验收”四个办理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综合审批模式,实现全程网办,精简行政审批材料90%以上,有力破解项目投资‘审批难、审批慢’问题。相关做法入选全国自贸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孙阳说。(作者:林舒玲/文 林君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