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渊在查看台湾秋葵的长势。
炎热的海风吹过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片区大厝基村的西瓜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
“真没想到我头一回种台湾西瓜就能有这么好的收成。”穿梭在瓜田垄间的农户钟昌美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我一共种了40亩的台湾花莲西瓜1号,每亩产量大约8000斤,这都多亏了廖老师带来的好品种和手把手的指导。”钟昌美说。
钟昌美口中的“廖老师”,是来自台湾台中的农学硕士廖正渊。2023年9月,平潭大厝基村肥沃的土地和淳朴热情的民风留住了廖正渊。带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廖正渊一头扎进这片土地,决心推广台湾农业技术与新品种,在平潭闯出一片天地。
“廖老师教我们用台湾的有机肥配方替代化肥,让土壤也能吃上‘营养餐’;用可降解地膜阻隔杂草,利用台湾酵素吸引益虫形成生物防治链。”钟昌美掰着指头细数,“连浇水都得看天气,这里面门道多着呢!”
“老钟,你这片地该浇水了!”正说着,廖正渊刚好到来,只见他黝黑的脸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今年我们在大厝基村推广种植台湾花莲西瓜1号,这个品种45天左右就能成熟,单瓜重20到30斤,因为清甜沙瓤,市场价能卖到3块钱一斤呢。”聊起西瓜,廖正渊滔滔不绝。
这并非廖正渊在平潭大厝基村的唯一“战绩”。2023年,廖正渊在村里引进的台湾秋葵试种成功后,今年的亩产量更达到3000斤。“之所以选择引进秋葵,不仅因其营养丰富,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样样齐全,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廖正渊介绍,“关键秋葵能生吃,做成养生茶饮的话,二产开发空间大着呢。”
说着,廖正渊拿出一个红色烫金礼盒,撕开内里包装,褐色的茶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你瞧,这是我们自制的秋葵茶,把采摘下来的秋葵清洗,晒透后再慢慢烘炒祛除寒性,就成了养生茶。”廖正渊像展示宝贝似的,指尖点着礼盒上的“大厝基”三个字,“这是我为大厝基村农产品设计的Logo,去年中秋节推出后先用于秋葵产品,以后全村的农产品都要印上。”
如今,在廖正渊的带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村里100多个村民像钟昌美一样投身其中:有人忙着田间种植,有人在田垄间采摘、除草,还有的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制作……
“眼下,村里新建的秋葵加工厂已经破土动工。”廖正渊展开图纸向记者介绍,“我们打算给秋葵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将来会把本地的花生、地瓜这些农产品加工好,和台湾秋葵茶搭配成伴手礼,通过农文旅结合和线上直播等形式销售,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谈起未来,廖正渊信心满满。(作者:刘宇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