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岚岛,活力无限。行走在平潭的乡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实验区各村落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发力,探索走出具有平潭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俯瞰红卫村麒山运动乐园(资料图)
依海而兴
闲置资源焕发生机
夏日的金井片区娘宫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村里的“月畔·栖霞”海景民宿预订热线不断,游客络绎不绝。“推窗见海,还能看日出,太舒服了。”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何婷对此赞不绝口。
民宿工作人员俞又歌是本村村民,大学毕业后,看到村里的发展前景,便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村里现在热闹多了,在家门口上班既方便还能赚钱。”俞又歌说。
这样的改变源自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我们盘活原来的轮渡码头宿舍和办公楼,既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又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增收。”娘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建鸿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大做强,让高端民宿在村子里进一步扩容。
在平潭,不少村落依托资源禀赋,打造民宿、休闲渔业等多元业态,带动乡村振兴。北部生态廊道串联周边8个村庄,让游客体验山海联动;东美村、白沙村和磹角底村等省级“水乡渔村”,以休闲渔业推动旅游兴村……数据显示,目前平潭培育形成省级“美丽休闲乡村”“金牌旅游村”等特色村26个,2024年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60.6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2.4%。
依山而富
村民依托禀赋鼓腰包
这个暑期,红卫村麒山运动乐园是平潭亲子游热门打卡点之一。彩虹滑道、观光小火车等项目让孩子们在这里欢乐畅玩。“项目很棒,孩子玩得很开心。”市民林美珍说。
苏平片区红卫村三面环山,两条小溪穿村而过,形成“七山二水三分田”的自然景观。“我们想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打造亲子运动乐园,增加村财和村民收入。”红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希腾说。
在打造亲子运动乐园中,红卫村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闲置资源入股得股金,在景区就业赚薪金,开民宿农家乐获经营金,“三金”叠加让村财和村民收入大幅增加。该乐园自今年1月试运营以来,总人流量突破5万,营业额破百万元,带动13家民宿客栈开业。
在君山片区大坪村,昔日的荒山坡地如今已变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智能灌溉系统有序运作,农作物长势喜人。“我们采用村企合作模式,与本地农企共同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近百户村民增收致富。”大坪村党总支书记曾华俊说,多年来,村里一直探索壮大农业产业,如今村财收入也达到预期。
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走进海坛片区上楼村,一幅文化交融的乡村美景跃入眼帘:错落有致的石头厝与干净整洁的村道相映成趣,富含台湾元素的彩绘墙点缀其间,为村庄增添了别样风情。两岸融合发展在这个村庄已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台胞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正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上楼村成了台胞投资兴业的热土。台胞傅韬丞的到来,便是生动写照。他不仅在上楼村创立了台湾白玉蜗牛基地,还引进了“钦蜜9号”百香果种植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上楼村的两岸基层融合实践,是平潭奋力书写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的缩影。在平潭,闽台农业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依托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这一重要平台,平潭成功引入56家台资农渔企业,引进143个台湾新品种和15项农业新技术。这不仅提升了平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平潭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
在金井片区大厝基村,台胞廖正渊带动村民从种植花生、地瓜向种植台湾西瓜、台湾水果秋葵转变,走出一条特色兴村之路;在苏平片区凤美村和金井片区澳尾村,台胞林素芳引进的台湾金针花和台湾红心火龙果,为村子发展注入动力……在平潭,一批批台湾农业能手正带动村庄发展种植业,让乡村振兴活力十足。(作者:丁云 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