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福建省文旅厅公示了2021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名单,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镇位列其中。苏平镇地处平潭北部,三面环海,被称为“平潭北大门”,有着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一直以来,苏平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活化在地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国际旅游岛开发新模式,构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特色产业体系。
完善路网推进全域乡村旅游
近日,苏平旅游公路获评“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路”,是福建省唯一一条获评的乡村公路。据了解,苏平旅游公路由南岛路、北部生态廊道组成,全长34.579公里,沿线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这一条线路也承担起平潭北部区域打通对外通道和旅游观光的作用。此前,在自媒体“时差岛”12小时海岛慢直播中,苏平镇辖区的大练岛、和平村、北部生态廊道皆被团队选为直播路线,这场直播吸引了超1000万网友在线观看,进一步提高苏平镇旅游知名度。
据了解,北部生态廊道在苏平镇辖区内分为两期工程,一期起于白青青峰村,终于苏澳石牌洋,全长33公里,配套有驿站、观景平台等设施;二期起于白青青峰村,终于平原长江澳,项目总投资1.0538亿元,目前正在建设中。苏平片区管理局社会事业处副处长陈岚表示,待二期项目建成后,北部生态廊道将环绕苏平镇北部,极大促进辖区内旅游发展。
游客何女士和好友在“小红书”上被网友分享的北部生态廊道和平村路段所吸引,便结伴驱车来到这里“。我们到这里后发现,实景跟网上的比起来更美,更有海岛的风味,这让我们很是惊喜。”何女士说。
盘活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日前,在苏平镇上攀村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员培训课在此展开。原来,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知识,同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上攀学堂“就地取材”,利用村里的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展厅资源,组织孩子们当起“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成为上攀文化的传播者。
“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有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还加深了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上攀学堂学生林玮宸说。
据了解,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依托壳丘头遗址聚落群而建,以南岛语族文化为载体,深入探索海峡两岸人文血脉关系、南岛语族的寻根溯源,如今已成为平潭文旅活动的“金字招牌”。为了融合苏平镇文化特色,加强南太平洋岛国文化传播、东北亚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研究。陈岚表示,未来,苏平镇将继续探索并建立起岚台、平潭与南岛语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南岛语族海洋文化产业链。
“不仅如此,我们还培育了‘探索苏平’‘钟声响起’等文旅品牌,吸引更多群众了解苏平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加大苏平镇文旅资源宣传力度。”苏平片区管理局社会事业处科技副处长丁文婷表示,苏平镇还成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文旅工作进行统筹计划和执行。此外,依托苏平镇红色文化底蕴,片区正着力提升红卫村、国彩村、青峰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红色旅游路线。
生态优先走出绿色低碳之路
今年9月,平潭深远海养殖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验项目在苏平镇落地,这是全省首个“海上风电+海上牧场”融合项目,通过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养殖、海洋旅游等融合开发,实现海洋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取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项目发起单位,中广核新能源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吴重仲表示,项目将有力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新途径、新模式。
这是苏平镇探索绿色创新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一直以来,苏平镇始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文旅资源条件,着力培育一批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如在红卫村、上攀村、当盛村、友谊村等村,引进生态农业,培育采摘园,种植各类花卉、亚热带水果等等,并且依托生态农业逐渐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游等休闲旅游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
此外,苏平镇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实验区旅游文体局相关规划等,推动苏平镇各村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目前,苏平镇已经完成规划12个,并计划在2023年前完成所有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中,依据各村自然和人文条件,筹划文旅项目,并以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逐步推进各村人居环境提升和文旅配套完善。
“在打造旅游业方面,我们通过盘活闲置的房源,引进玉堂湾等一批优秀民宿落地,鼓励村集体参与打造村庄民宿,从旅游配套布置到旅游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培育,形成‘一村一品’,为旅游业发展科学布局和提前谋划,争取更多旅游业态落地。”陈岚说。(孙梦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