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退潮,在平潭主岛、屿头、小庠岛等地的滨海澳口,总会看到用众多石头堆砌成半月形的一种古老的渔具——石(石+户)。从高空俯瞰,它们规模宏大、蜿蜒匍匐,宛如巨手神匠在海上绘出的神秘“石龙”般的“海底长城”。
石(石+户)遗迹
知识点
沪是一种利用潮汐涨落规律因地制宜的捕鱼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叫法为“扈”,并以竹子作为主要的建造材料。南朝梁史学家顾野王所著《舆地志》中记载,“扈业者,滨海渔捕之名。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两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由于坐落于海边,后渐渐演变为“滬”,随后简化为“沪”字。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渔具诗序》中就记载,“列竹于海噬曰‘沪’。”
在平潭,岩石是垒砌这种古老捕鱼建筑的主要原材料,故平潭当地人又将其称之为“石(石+户)”
历史悠久平潭石石户旧时达百座
平潭设(石+户)始于何时,现已难准确考证。《福州府志》记载:“平潭旧称海坛山,唐为牧马地。”
据平潭文史专家、平潭县政协常委李遵云介绍:“北宋庆历(1041~1048年)以后,平潭进入渔耕并事的时代。这个时期,在平潭岛生息的居民,一边垦荒种粮,一边讨海为生。那时候缺少船只和渔具,人们在附近的傍山海角就地取石围滩,垒成简单的半弧形石堤,用于拦鱼。”清朝拔贡施天章曾曰:“临海深水小澳口,傍岸垒石,高七八尺,形如半月,用以簖鱼,谓之(石+户)。潮涨鱼入,潮退鱼不得脱。或以竹为之。又有如田螺者,名曰螺(石+户)。
《平潭县志》记载,平潭环岛有65个澳口设有72座石(石+户),都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几乎遍及现在所有的乡镇,其中以敖东、北厝、屿头、东庠、芦洋、平原、苏澳等乡镇为数较多,此外还有多处竹(石+户)和网(石+户)设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平潭县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对全县以(石+户)捕鱼的作业进行考查,据累计,共有石(石+户)99座。
据李遵云考证,平潭石(石+户)拦鱼应起源于明代,最早的名字叫“陷阱”,是海边渔民古老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由于建造石(石+户)的工程量颇大,渔民多用数担或数十担重的大石块,在海边垒成高五尺至一丈,宽七、八尺的石头长堤,以免被台风海潮或大风巨浪时被冲毁。这样的工程量非一家一户能够完成,多数是依靠全村人出钱出力才能共同完成。
智慧结晶利用地形潮汐来捕鱼
在平潭主岛、小庠以及屿头等离岛地区的海滨地带,还保留着多座完整的古代石(石+户)。近日,记者就走访了位于屿头岛后垱村北部的石(石+户)——“破碗”与“东(石+户)”。
近距离看这两座石(石+户)时,记者发现,这是一道道由彩色花岗岩石块垒起来的长堤,长堤上面还长着牡蛎、藤壶、草燕以及许多不知名的介壳类生物。这些彩色花岗岩石块互相砌嵌在一起,其间并没有发现铁索、黏合剂等固定物。而这些砌嵌而成的石堤蜿蜒绵长,并能在潮来潮往的海滨地带屹立数百年不倒,令人不得不惊叹先人的智慧。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调查所高级工程师魏勇介绍:“石(石+户)是在潮间带区域堆砌的弧形石堤或是水坝,它是利用涨退潮的原理来捕鱼的。海水涨潮时淹没石堤顶部,鱼群随着潮水进入石(石+户)内觅食,即以(石+户)堤上与间隙中的藻类、螺贝类、螃蟹类、小鱼类等为食;退潮时海水从石头缝隙中流走,石堤高耸,鱼群难以跃出便滞留石(石+户)内,渔民们便可下石(石+户)以网围捕。石(石+户)是平潭传统的捕鱼建筑,反映了一段时期内平潭渔民的捕鱼方式,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
“渔获多时,石(石+户)中满满都是鱼,脚踏入石(石+户)中,是没有多少水的,我们只要撑开三角网,就能捕捞到大量的鱼。”林本茂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屿头人,有十多年石(石+户)捕鱼的经验,他介绍说,“村中至今还有许多捕鱼人在传颂30多年前的神奇事迹,据说当年在‘破碗’石(石+户)中,渔民们捕过一尾重达500斤的石斑鱼。”“平潭规模较大的石(石+户),一次渔获都能有几十担。民国二十年(1931年),玉屿澳(今苏澳镇)的一座石(石+户),渔民在一个早晨就拾到近400担的大海螺,轰动一时。”李遵云说。
当然,石(石+户)不是随地可建,选址极为讲究。“不是所有的海边澳口都能修筑石(石+户),要因地因潮因鱼判断是否适合。石(石+户)的主要功能是退潮时能捕鱼,那么,石(石+户)内的地势需要稍低于石(石+户)外,这样石(石+户)内的水才会比(石+户)外的水深,潮水退时,鱼就不得不移往聚集在石(石+户)内。”李遵云介绍说,“平潭不少地方还会修建‘(石+户)中(石+户)’,顾名思义,即大的石(石+户)内,还会修一个小型的石(石+户),这个小石(石+户)就是水最深的地方,集鱼效果也最为显著,退潮时,鱼就被困在其中无法逃脱。”
值得一提的是,平潭还修建了专捕某一类海洋生物的石(石+户)。“据史料记载,平潭历史上共建有六个‘鲎(石+户)’,就是专门用来捕捉中华鲎这种生物的。它的外观呈半月形,主要分布在安海澳、坛南湾以及大练岛等地。”李遵云介绍说,不仅如此,旧时平潭渔民在海边滩涂地带还建有专业用来捕捉乌母鱼的石(石+户),因乌母鱼的独特生活习性,故“乌母(石+户)”构造上也与传统石(石+户)有所差别。
文化留存保护开发注入新活力
在潮间带建造这些可以抵挡风浪又可省力坐捕的大型石(石+户),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与漫长的时间。因此一座石(石+户)的修建,往往需要全村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石(石+户)的经营与管理、每一次渔获的分配成为与村内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大事。
“解放初期,平潭大部分渔村采取按户平均出钱出力负担筑(石+户),渔获按户平均分配的方式。小部分渔村采取分组分鱼的方式,将共有石(石+户)的全部户头按住户连片划分,或是自愿结合,一般是每10户编为一组,俗称为‘一柱’。各组轮流拾鱼,他组不得侵犯,一组轮三天或五天不等,周而复始。”李遵云说,“海边渔民经常是晚上到石(石+户)里捕鱼,村里总会派一两个人在石(石+户)岸边守候潮汐或防止个别渔民夜间偷鱼,渔民就在(石+户)的附近岸边搭一间简陋的茅草楼,叫做‘(石+户)楼’。派去看守石(石+户)潮汐时间的渔民就住在‘(石+户)楼’里,这种行为也叫‘觑(石+户)’。小庠岛北边的村庄便以此命名为‘(石+户)楼村’。”
早年间,石(石+户)不仅是渔民捕鱼的主要方式,也是小孩玩乐的天堂,青年们恋爱的好去处。“退潮时,经常有小鱼被卡在石堤的缝隙中,久而久之便成为螃蟹、螺等的饵料,小孩子们便会跑去石(石+户)的围堤中捡海螺、抓螃蟹、钓小石斑鱼等,海边的孩子童年都是这样快乐度过的。”李遵云回忆说,“那时候,小岛青年谈恋爱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有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石(石+户)旁,可以说它承载着几代人难忘的共同记忆。”
如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海洋捕捞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捕捞方式显得略为不合时宜,现存的平潭石(石+户)已渐渐失去其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捕鱼手段,它终将走向颓废衰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文化象征,作为渔业文明的活化石,这些留存于海滨、河流的神奇线条,却值得我们去保护、去思考。
“石(石+户)是平潭先人留下来的‘真宝贝’,是有历史文化故事的地方。不活化这些‘真宝贝’,国际旅游岛就没有真正的灵魂。”平潭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陈世斌表示,台湾也有各式各样的石(石+户),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接下来,我们计划从旅游、生态教育以及绿色环保等方面活化平潭石(石+户)。
“石(石+户)是劳动人民长期在耕海牧渔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勤劳汗水中孕育的发明,是先人智慧聪颖的结晶。由于石(石+户)时刻面临着恶劣气候条件困扰、潮水海浪冲刷袭击等等的毁坏,保护好渔民这一安身立命的家底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平潭民俗专家赖民说,同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予以传承,弘扬光大,(石+户)的捕鱼作业方式也可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程。
“保护平潭古老石(石+户)资源,挖掘石(石+户)文化内涵,探索两岸石(石+户)同源,开展石(石+户)旅游渔事活动,对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平潭休闲渔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遵云建议,相关部门要及时把石(石+户)列入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申请项目,让几百年来沉睡在海底的平潭石(石+户)焕发出新的光芒与价值。
记者手记
平潭石石户可向双心石沪取经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海洋捕捞设备不断更新,全国各地的许多石沪已失去经济价值而逐渐被废弃。然而,在台湾澎湖群岛最南端的岛屿七美岛上,有一座双心石沪,它的独特魅力却没有随着时间褪色,反而愈发熠熠生辉,这得益于双心石沪的旅游效应。
这座双心石沪是电影《落跑吧爱情》的取景地之一,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任贤齐和舒淇围绕着“双心石”上演了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有缘之人捡起一颗石头,只要丢进那颗心里面,就会看到真爱出现在你面前。”影片中,任贤齐说的这句台词打动了舒淇的心,更在现实中被广为流传。“双心石沪”也因为这部影片的上映成为了游客们来澎湖湾旅游必到的景点。
“爱在七美情定双心”这样的旅游口号简单又极具针对性,原作捕鱼之用的澎湖双心石沪已经逐渐成为了台湾最浪漫的地方,也是情侣们见证爱情的最佳地点。
史料记载,平潭有90多座石(石+户),数量可算庞大。如今,大部分石(石+户)失去经济价值而被废弃,十分可惜。或许平潭可借鉴双心石沪转型成功的先例,以旅游来活化平潭的传统石(石+户),讲述属于平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