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部分集中申报项目评审结果。记者从福建省科学技术厅获悉,截至目前,我省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与资助经费双双实现突破性增长,再上新台阶——全省37家依托单位合计立项1190项,资助经费达5.78亿元。较2024年同期,立项数与获批经费增幅均超20%,其中立项数更是实现“4年连增连创新高”,彰显我省基础研究实力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
高校及科研机构作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依旧表现突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依旧领跑,排名前十位的单位依次为:厦门大学(343项、2.16亿元)、福州大学(187项、7899万元)、福建医科大学(142项、6223万元)、福建农林大学(119项、6081万元)、福建师范大学(68项、2748万元)、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45项、2006万元)、集美大学(44项、1824万元)、华侨大学(44项、1803万元)、福建中医药大学(41项、1716万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8项、1353万元)。
基础研究氛围浓厚,多家单位创历年最佳。我省各单位持续深耕基础研究领域,科研氛围浓厚,53家单位共申报各类项目9620项,较2024年度增长了14.8%,申报数再创新高,参与度持续提升。其中,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集美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理工学院、莆田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嘉庚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多家单位立项数量均创本单位历年最佳成绩。福建农林大学获资助经费创新高,成为我省第三家立项数超百项的省属高校。2024年新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的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此次也实现立项“0”的突破。
核心类别项目大幅提升,基础研究“中坚力量”壮大。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C类项目(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覆盖最广、立项最多的类别,也是衡量区域基础研究水平与人才储备的关键指标。2025年,我省面上项目获批570项,较上年增长23%;青年科学基金C类项目获批567项,同比增长17%。这表明我省基础研究“中坚力量”持续壮大,科研创新“后劲”持续增强。
高层次项目有新突破,顶尖科研人才加速集聚。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李剑锋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周顺桂教授获青年科学基金A类延续项目资助;全省6人获批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人获批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Voon Wee Yong教授团队,获“面向全球的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该项目全国每年仅资助25项。此外,厦门大学获批重点项目10项,福州大学获批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2项,福建医科大学获批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2项,福建农林大学首获外国资深学者项目,集美大学首获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多家单位的高层次项目的突破将为我省基础研究“攀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通过持续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经费投入、稳步探索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设立青年科学基金、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体系等举措,推动我省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提升和人才涌现。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224项,总立项经费23224万元,其中科技计划经费9061万元,相比2022年度的4250万元增长了113%。省青年科学基金自2024年设立以来,已累计立项支持1004项,培育成果斐然——厦门大学张海、王波、郑越,福州大学江飞,嘉庚创新实验室张惠敏等青年学者,在2024年度省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A类、B类项目,实现从“省级培育”到“国家级突破”的跃升。
“十四五”以来,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工作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截至目前累计获批立项5079项,资助经费超29亿元,年均立项数、年均资助经费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13%、16%,为我省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记者 李珂 通讯员 高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