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目里向潘玮柏比心的选手wiLL-D同样感觉到了剪辑的强大,在个人60s环节得到PASS时,潘玮柏手误惊讶状的反应实则是想复活的女rapper杨舒涵淘汰之后进火坑的镜头,“节目有时会抓着一个人的点去夸张。”
“一些冲突你们是有意为之的吗?”小娱问。
“就是适当的一个剧情化,因为对观众来说,他希望故事是跌宕起伏的。”孙闻又补充说,“但我们不能说纯粹去创造一个事件,真事就是真事,不会说把假事去做成一个真事,但作为影视化呈现来说,多少都会有一些剧情冲突,不然观众也不爱看。”
“我们做的只是把他们真实的性格特点,适当做了一个故事化呈现,搬到荧幕上,而不是刻意帮他们去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特点。只不过是结构上做了一个调整,通过后期的方式,适当强化之后,让观众更能注意到这个点,但我们无法通过后期的方式,让你对这个人路转粉或粉转黑。”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从综艺节目说,《有嘻哈》以这种戏剧冲突桥段吸引观众注意力好奇心还是挺到位的,虽然在刻意通过剪辑手段突出矛盾冲突,但是观众还挺受用。
“对节目来说,无可厚非,但引起的误会,观众不一定清楚。”上述人士觉得,因为一开始这些选手对观众来说就是素人,看点则在于戏剧矛盾冲突点,这对节目来说可能不是坏事,因为增加了话题点。但当选手进入公共舆论场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很多:“选手性格缺陷很明显地被放大。”
但同时,上述人士还表示,选手与节目组属于双赢方,选手获得了知名度,节目得到了流量,且把嘻哈文化推而广之,比如后期的技术花字使得很多人真正了解了嘻哈知识。“归根结底,综艺节目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因为它不是纪录片,不可能与现实一模一样,比如我对这件事情绪是70分,那件事40分,但我可以对40分的情绪放大,而把70分的砍掉。”
只是观众认知有偏差,认为节目里呈现的就是这个人真实的样子,“所以观众看的时候就当剧情去看,不要太认真,以至于对某个选手进行人身攻击。”上述人士最后说。
陈伟也告诉娱乐资本论,他的逻辑是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把现场还给观众。以欧阳靖离场那段为例,“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把控镜头的节奏和配乐。那段22分49秒19帧的画面,我是彻底照着电影来的。因为当时我脑子里出现了《燃情岁月》、《勇敢的心》这两部电影。”
“最后我们想传递的,观众也感知到了,一个字,就是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