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六:保健产品投诉依然高发
老年人注重保健,希望通过保健品、治疗仪等方式“治疗”老龄化带来的疾病或不适。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打着“医疗保健”的幌子,从餐饮用具、服饰鞋帽等日用消费品,到居家寝具床垫、被褥等大件商品,对产品加以“功能化”特殊包装,宣称其具备保健甚至治疗某些疾病的功能,让不明就里的老年消费者竞相追捧。而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治疗仪等,根本不具有其宣传的功效,不仅没有保健作用,甚至给老年消费者带来各种副作用,加重病情。
福建省厦门市88岁高龄的消费者周先生被厦门宝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忽悠参加了一场保健品宣传讲座。在活动现场,商家给其检查身体,告知其身体有很多健康问题,服用保健品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商家的极力推荐下,周先生向商家预定了一款名为“一剑汤”的保健品。服用了2盒后,周先生发现该保健品没有商家宣传的效果,与商家协商退还暂未服用的1盒保健品,不再购买剩余的3盒保健品,遭到商家的拒绝。
周先生向厦门市消保委投诉。经消保委工作人员调解,商家答应给予以下处理:剩余未服用的1盒保健品“一剑汤”退回商家,剩下的3盒不再购买。周先生对该方案表示满意。
陷阱七:“轰炸式”宣传忽悠人
老年人观念比较传统,认为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具有权威性,广告播放的企业和产品,都是经过电台严格筛选和审核的。一些不良商家和媒体抓住此点,在特定的时间做整版、整时段的广告,再请一些所谓的“名医”“专家”,将产品吹嘘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这些媒体受盈利驱使,缺少对广告内容的监管,对售后问题的连带责任认识不清,发生消费纠纷后与广告方互相推诿,给投诉处理带来了难题。
南京市71岁的消费者蔡先生,在某电台以每盒519元的价格购买了40盒参茸灵芝胶囊。电台广告中称此胶囊可以医治各种慢性疾病,效果好,疗程短。到货服用几盒后,蔡先生身体出现不适,经检查发现商品包装标明的功效与宣传广告严重不符,遂要求将剩余产品退货。企业以商品大包装盒被拆,包装破损为由,拒绝退货。蔡先生向江苏省消保委投诉。
经过江苏省消保委工作人员的沟通与教育,经营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为消费者办理退款1.3万元,消费者表示满意。(记者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