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夫妻打拼十余年买房 贷款途中妻遇车祸身亡

房子搞好了就都好了

  9月16日这天,闻秀4点钟就起床了,比往常更早些。几个小时后,她打扫干净了整座教学楼,这期间还为家人准备好了面条和酸豆角。

  在大魏眼里,她是个漂亮的女人,“年轻的时候就漂亮,现在还很漂亮”。听到女婿这样说,闻秀83岁的老父亲颤颤巍巍地从蓝布裤子口袋里掏出了一张一寸照片。

  老人小心翼翼地用玻璃纸包裹着这张照片,一层又一层。照片里,圆脸的闻秀对着镜头微微笑着,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呢子西装配一件紫色的套头毛衣。

  大魏接过照片,“照相的时候穿了最好的衣服。”他用手指摸了摸闻秀的笑脸。她喜欢鲜红色,前年过年时买了这件红色西装,80元。至于里面那件紫毛衣,一个侄子说,已经看她穿了好几年。

  大部分时候,闻秀穿不上自己喜欢的红色,因为按照要求,她必须在工作时穿那件黄褐色的工作服。不过,她也许并不太在乎这些。甚至就在两年前,这个30来岁的女人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手提包,而总是将东西随手装进塑料袋里。

  直到去年,大魏在大学附近的摊子上买了一个50元的黑手提包送给她。“别人都有个包包背着,不管好的坏的,咱们总也要拿一个。”这是大魏的理由。

  16日的上午,闻秀将银行卡、收入证明和户籍证明都放进了这个黑包。“我今天要去办贷款。”她兴冲冲地告诉前来接班的白班师傅。同时也告诉这位同事,她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消防器材检查,灭火器一共16个。但三楼教室还有几个空饮料瓶,她来不及捡回来,“张师傅你帮忙捡一下哦”。

  自打他们买了房子以来,攒钱就更成了生活里最重要的事。而卖回收的饮料瓶和报纸,可以让这个家庭每月额外获得五六十元。

  9点钟左右,矮小的闻秀坐上了大魏那辆红色摩托车的后座。这并不是惯常的做法,以往,她和大魏会去挤一班公共汽车,两个人往返会花掉16元路费。但去办贷款的这天,闻秀并不想乘公车。如果骑摩托车去,只需要七八元钱,更何况,这样会更快,如果他们赶得及回家吃午饭,就又能省下一笔无谓的花费。

  这个家庭必须小心地计算每一笔开销。办完了贷款,他们就将背上每月600多元的“债”。“那时想着,能节省就节省点吧。”大魏说。

  他默默地低下头。这个中年男人原本以为,只要再熬几年,生活就会真的变得容易起来。但是,19岁就嫁过来的妻子,最终没有住进他们在城市里真正的家,就死去了。

  在她死后,年迈的父母从湖南赶到武汉。满脸皱纹的老人走进那个透不进阳光的小屋,那里就是女儿常年生活的地方。

  在这个房间的角落里,堆着夫妇俩捡回来的破旧的白炽灯、瓷质洗手盆。尽管大魏曾经说自己“没想过装修的事,哪想得到那么远”,但侄子却记得,他们本打算就用这些旧东西装修新家。

  老母亲颤颤巍巍地用手把房门关上,然后,抓着女儿的衣服扑在床上哭了起来。可她连大声地哭也不敢,“这是学校,怕吵到”。

  闻秀已经看不到这一切了。

  在那个晴朗的上午,她穿着一件红色的短袖T恤,紧紧地抓着丈夫的白衬衫。目的地就快到了,房子,家。

  当大魏试图回忆车祸现场时,他发现,自己只能记起一些碎片。“就像打雷一样”,他突然被撞倒在地,摩托车压住他的左腿。水泥槽罐车还在向前继续滑行。他心里只想着“老婆出事了没有”。大魏艰难地爬起来,看到闻秀躺在地上,头部流出鲜血,粉色的凉鞋掉在不远的地方。

  他抱住她。他感觉不到疼痛。他大喊救命。

  他记得,片刻前,摩托车后座上还曾传来闻秀高兴的声音:“把房子搞好了,就都好了。”

从生日到祭日

  想要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还原大魏和闻秀的生活印迹,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就在车祸的第二天,大魏的侄子翻开一份当地的报纸,发现上面至少有3条类似的新闻,内容都是在某地一辆过路的大车撞死了人。“外人谁会关心这个?”他叹口气说。这个年轻人现在在大学附近做装修,他的妻子是大学超市里的收银员,刚刚生下一个孩子。

  如果可能,他也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要别像叔叔家“那么远”就行。

  他回忆不出婶婶的生活,只记得她总是穿着旧衣服。尽管同在武汉,但他们各自忙于生计,一年中并没有很多机会见面。一个亲戚也想起,这对夫妇近几年来甚至很少回老家过年,对此,“亲戚们都有点意见”。

  在大魏和闻秀已经生活了8年的教学楼里,几个正准备去上自习的学生停下脚步说,倒是曾经看到过教学楼里有一个爱笑的小男孩,但对那对中年夫妇却没什么印象,“几乎没注意过这样一家人”。而一位同事也发现,自己并不怎么熟悉这个家庭。“不太爱和人交际”,这几乎是他唯一能说出的特点了。

  他们就生活在那里,但仿佛又并不真的在那里。

  大魏从不主动给人讲妻子的故事。当亲戚们在交警大队“讨说法”的时候,他怯怯地站在旁边。但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妻子,被问及关于闻秀的事情时,那些回忆就像一颗颗豆子一样从这个男人嘴里溜出来。

  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三,那天是妻子的生日,他们破天荒地逛了逛商场。“我想给她买份礼物。”大魏望着前方,说话速度很慢,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但是,项链太贵了,他们最后在一个卖玉坠的柜台前停了下来。闻秀挑中了自己的礼物,一块椭圆型的玉坠,挂在黑绳上,背面写着“平安”二字。这份生日礼物花了100多元。“她很喜欢,一直戴着。”这个男人低声说。

  那天晚上,他决定再带着全家去饭馆吃饭。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是极其难得的庆祝方式,连大魏自己的生日也不曾这样奢侈过。

  “我都没有件像样的衣服穿。”临出门前,闻秀向同事抱怨了一句。不过,这个害羞的女人并没有告诉同事,自己是要去庆祝生日,她只说“出去过个中秋”。

  在大学附近的“段老幺菜馆”里,闻秀显得高兴极了。她点了孩子们爱吃的土豆烧肉,并端起杯子,接受家人的生日祝福。

  她的女儿遗传了她圆圆的脸和长长的睫毛,她的儿子像她一样皮肤白皙。小男孩刚刚7岁,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喜羊羊与灰太狼》,“最喜欢漂亮的美羊羊”。他也明白,灰太狼和红太狼“是坏的,因为爱吃人”。不过,这个爱笑的孩子还不懂得死亡的意思。

  他的父亲坐在小凳子上回忆着他母亲生前的故事,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小男孩跑过来,“爸爸,你怎么了?”他抓住大魏的手调皮地问。

  这个中年男人突然别过脸去,两颊的肌肉一条条绷紧,似乎是紧紧地咬住牙齿。几秒钟后,他用两根手指使劲地按了按自己的眼角。

  没有用。眼泪还是流出来了。

为了房子离开家乡

  9月26日,大魏将妻子送回了湖南老家。

  那是一个河边的村庄,村口只有一条窄窄的公路,仅容两辆中巴车交错而过。这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有几块田地已经撂荒了。村里极其安静,甚至可以听见蜻蜓飞过的声音。

  18年前,就在几十公里外的镇上,24岁的大魏认识了18岁的闻秀,一个“梳着马尾辫,长头发,一口笑的姑娘”。一年多以后,两人领取了结婚证。

  “结婚那天真热闹。”大魏回忆着,家里不停地打着锣鼓,放起鞭炮。在此之前,为了迎接自己的妻子,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做了一组7扇门的大衣柜,还特意跑到镇上买来喜庆的红漆。

  如今,这组衣柜仍然安静地立在农村老家里。那是一栋二层砖房,房顶铺着青瓦。当初,大魏和老母亲商量着,为了结婚特意盖了新房。在二楼卧室里,床头的木板上刻着红“囍”字。除了一张床和那组柜子,房间里几乎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只有老母亲还住在这栋房子里。在这个大家庭里,大魏第一个去城市打工。后来,他的哥哥、姐姐们也去了城市。现在,除了一楼堆满杂物的卧室和厨房,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很少走进其他房间。

  按照大魏的说法,这房子不过是“盖了一个架子”。但就是这个“架子”,耗去了魏家全部的积蓄。“农村做房子做疯了,不管有钱没钱,都要争那一口气。”

  坐在回乡的汽车上,他紧紧地抱着白色的大理石骨灰坛。“她18岁的时候,老人就把她交到我手里,现在怎么也得把她葬回去。”大魏低着头说。

  1997年的秋天,大魏和闻秀向亲戚借了200多元生活费,卷起一床被子背在身上。结婚时盖起的二层楼,让这对年轻的夫妇背下了1.2万元的债。

  为了还清这笔巨大的欠款,他们从此离开了家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