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发现的宋碑,被证实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撰文的《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
《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八·碑”有《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一文,当中有“公之嗣子学雅等遂奉公柩葬于建宁府瓯宁县丰乐里新历之原”(今南平市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杨墩自然村)的记载。
刘珙(1122—1178年),字共父,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人,进士出身,历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尚书吏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泉州知州、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枢密院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江南东路安抚使等职,逝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忠肃。
刘珙家族是南宋名臣世家,朱熹与其家族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刘珙祖父刘韐、父亲刘子羽均是北宋抗金名将,刘子羽与朱熹的父亲朱松同为在朝主战派,志同道合交游甚密,朱松去世时托孤刘子羽,刘子羽为朱熹的义父,刘珙与朱熹有兄弟情分。
刘珙的叔父刘子翚是朱熹在五夫师从的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之一。早年在五夫屏山书院就读时,刘珙与朱熹同时受学于刘子翚,二人又有同窗情义。刘珙年长朱熹8岁,其出仕后,亦多有提携举荐朱熹,如刘珙担任潭州知州时,倡修岳麓书院,促成了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谈,留下千古佳话。
淳熙五年(1178年)七月,57岁的刘珙在建康辞世。八月,49岁的朱熹亲自前往弋阳,哭迎刘珙灵柩回崇安五夫,并写了3篇祭文,命次子朱埜及门人林允中敬备酒肴前往祭奠。
墓道上“宋观文殿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彭城郡忠肃的刘公神道碑铭”,历经800多年风雨仍得以保存,成为闽北朱子文化重要遗存。(吴章中 魏永青)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