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与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当下,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作为全国首个化合物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抢抓机遇,通过“顶层设计+生态培育+场景赋能”三维发力,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全力激活园区发展动能。
1月—7月,园区实现产值48.3亿元、纳税近亿元;“规建管服”一体化智慧园区平台更斩获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应用案例”一等奖……这片承载着“中国芯”梦想的热土,正以AI为引擎,加速驶向智能经济新蓝海。
【布局生态】培育沃土搭建平台桥梁
踏入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AI的气息扑面而来。为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园区搭建“调度中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小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负责战略规划、政策统筹,开展产业链全景分析,绘制动态化产业发展图谱,制定分阶段实施路径,还建立跨部门协同调度机制,让各部门紧密配合,精准把握AI产业发展方向。”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调度中枢”的引领下,园区组建“智囊智库”,聘请台湾人工智能发展协会、泉州市人工智能学会等为专家顾问单位,汇集AI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组成顾问团。
此外,2025年,园区还出台《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安分园区“芯学堂”工作方案》,将人工智能应用培训列入干部培养计划,还邀请专家开设“芯学堂”“芯成长”干部学习平台,开展AI前沿理论与实践培训,提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对AI的认知。
走进泉州芯谷南安科创中心,现代化标准厂房林立。“这里是以三安半导体系列项目为龙头打造的南翼高新全产业链千亿生态走廊的核心区域。”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坚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理念,鼓励龙头企业智能升级,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以三安半导体系列项目为龙头,园区瞄准半导体、智能终端、智能家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招引25个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产,加快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智能芯片全链条生态聚集区。
为搭建平台基石,园区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南翼—金门”两地双园合作模式,促成两岸(南安)人工智能促进中心等落户科创中心,深度嫁接周边高校资源,与厦大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等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推进设立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孵化基地、AI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推动厦大科技园南安园区、厦大萨本栋微纳院硬脆材料加工研发中心于近期投用……一批新业态、新模式的载体平台,正在为园区吸引更多人工智能创新种子营造良好生态沃土。
此外,园区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在招商方面,锁定新赛道新体系,深化标准化建设招商模式,组织赴上海、深圳等地考察,对接企业及商(协)会超30家,在无人机、智能传感等新兴领域签约18个硬科技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
【场景拓展】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升级
AI浪潮下,创新企业密集扎根、持续布局园区的例子还有很多。其背后除了肥沃的产业土壤,还有有力的配套支撑。
在园区“规建管服”一体化CIM平台控制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园区各项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园区规划、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招商服务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个CIM平台就像园区的‘智慧大脑’,能够实时掌握园区的各种信息,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园区CIM平台项目工作人员郑琴告诉记者,园区在AI场景应用上大胆创新,搭建“规建管服”一体化CIM平台,完成核心区多项规划成果及城市规划模型建设入库,实现AI智能链接园区“万物”,并加快升级打造覆盖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605平方公里的服务模块。
与此同时,在园区企业服务大厅内,工作人员正通过“一企一档”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这个系统联合专业运营商运用AI等技术,整合企业信息,精准绘制产业分布图谱,为政策供给、人才对接、知识产权等企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郑琴说,园区还打造了科技金融、智能物联等支撑平台,形成‘产业+服务+资本’的融合发展模式。
凭借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一流营商环境,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金盾科防航天科技无人机制造基地启动区项目已于7月初开工。“项目定位国内领先的智能无人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地,将推动区域无人机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该项目负责人蔡荣法表示。
不止于此,目前,园区已集聚110家企业,其中人工智能签约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67.36亿元。
AI引领,未来可期。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将继续抢抓AI风口,完善产业生态,推动AI技术在更多领域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 庄树鸿 通讯员 陈永焕 柳珊虹 许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