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场关于“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实践正在深入推进——从海拔600余米山巅的留守儿童关爱,到校园的课程创新;从学前教育的普惠扩容,到职业教育的提质贯通;从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到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南安用温度、深度与广度,编织起一张惠及全群体的教育保障网。
全学段覆盖筑牢教育公平保障线
“学校就是最温暖的家”“在学校,大家时时刻刻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南安市巷雅小学学生们的心声。坐落于海拔600余米向阳山上的巷雅小学,7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为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以“留守儿童之家”为核心阵地,构建起“家园—学园—乐园”三位一体的关爱体系,切实做到让孩子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休息室、活动室、阅读角、心理咨询室……一系列温暖空间的打造,从生活细节到情绪状态,实现对孩子的全方位呵护。该校还以“三条线”织密守护网络:爱心食堂由营养师科学配餐,每餐“三菜一汤”科学搭配,教师全程陪餐;午间托管时段,值班教师轮值答疑,确保学生作业“日日清”,不让学习留死角;夜间管理中,生管老师细心呵护寄宿孩子。同时,篮球、腰鼓、书法等全覆盖的社团课程,让孩子在“走班选课”中找到兴趣方向。
巷雅小学是南安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南安持续推动普惠发展与达标扩容,确认14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跨越。高中教育阶段,南安着力推进普通高中达标晋级建设,构建“特优拔尖基地+特色高中”双特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阶段,南安3所公办中职学校对照“双高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坚持“绩效引领、对标对表,落实落地、提质增效”原则,以“双高”建设为引擎,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中职、高职、职教本科贯通衔接,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此外,南安全面完成2025年中职学校招生任务,3所公办中职学校在福建省高职分类招考专科上线率均接近100%,2025年本科上线人数11人。
推动特殊教育特色发展,是南安教育工作的关键着力点。2025年1月,南安作为福建省唯一县级城市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早在2021年,南安便首创特殊教育“云端学校”,为送教学生免费配备学习终端设备,构建“院、校、家”三级联动育人模式,为重度残疾儿童量身定制“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2025年7月,南安首届特教职专班的15名毕业生中,9人成功与实训基地企业签约。南安持续探索并创新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路径,着力提升送教上门的教育成效与服务品质。
多维度创新激活教育质量新引擎
教育品牌是学校的灵魂,它承载着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教育追求。在南安,各学校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战略引领和价值导向,凝聚师生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南安市第五小学给出了答案——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着眼于培养每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力,构建了“135雅慧课程”体系。学校党支部书记梁亚瑜介绍,该课程体系涵盖基础素养、个性拓展、多元融合三类课程,涉及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在“135雅慧课程”体系中,多元融合课程设计了各年级不同主题的项目化课程。二年级学生学测量时,走出教室开展实践体验;六年级学生探究圆的奥秘时,在测量、记录、探索中深化认知;音乐课上,孩子亲手制作小乐器,感受艺术与劳动的结合;五年级项目化课程《创编诗集》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共同积累。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工整地摘抄下来,在积累了一定现代诗的基础上,孩子们尝试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多彩的生活,用曼妙的文字将丰富的情感转化为句句诗行,创作出一首首清新致雅的小诗,制作成一本本精美的小小诗集。该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不可或缺的一环。南安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5G+专递课堂”的打造,构建学校、教师、学生跨越时空、同步成长的“共享空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南安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南安一中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智慧校园试点校,华侨中学入选福建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南安市体育学校荣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连续三届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从全学段覆盖到多维度创新,南安正以扎实的行动、创新的举措,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记者 王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