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州古城,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出岁月的纹路,甘棠古井的石雕螭首凝着晨露,黄和源宅的砖雕牡丹在光影里流转,黄氏家庙的飞檐挑起千年的云霭……这座千年古镇的风采与韵味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入时光深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文旅升温,古镇内狭窄的巷道间,车流拥堵、停车难等交通短板日益凸显,成了绕不开的发展之困。
近日,一场围绕助推千年古镇公共交通提升的“关注民生事有事好协商”主题协商活动在丰州镇开展。市政协文史办、部分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齐聚一堂,为破解交通难题、激活古镇潜力出谋划策。
“节假日过来丰州,刚进镇就堵在路上,找个停车位更是难上加难。”丰州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梁伟能的话道出了丰州古镇交通现状。他介绍,丰州核心区道路狭窄,节假日车辆“进不来、停不下、出不去”已成常态;居民日常出行与游客游览需求叠加,让本就紧张的交通资源更显局促,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古镇文旅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瓶颈。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丰州镇着手“解近忧”:盘活街角闲置地块,新增的数百个公共停车位让巷口少了几分拥堵;今年更将与泉州交发集团联手,开通以世遗点九日山、石亭寺为起点的旅游“小白”专线,白色便民车将穿梭在古城街巷,串联起甘棠古井、黄氏家庙等景点,让市民与游客在慢游中触摸古镇的历史脉络。
交通是古镇发展的“命脉”,既要解当下之困,更要谋长远之策。为全力助推丰州镇公共交通提升,让千年古镇交通实现“微循环”,丰州镇政协委员联络组将助推千年古镇公共交通提升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座谈会前,与会的政协委员们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走访了丰州镇电影院、丰州镇文化广场停车场等地,实地感受古镇交通现状,了解丰州古镇“小白”路线等情况。
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立足当下交通痛点,又着眼古镇长远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优化“小白”线路到打通高铁接驳,从盘活停车位到倡导徒步漫游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针对“小白”线路现存短板,市政协常委黄华雄建议增加车辆投放频次,优化线路设计,让“便民车”真正串联起古镇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同时,他表示要科学管理,避免“僵尸车”占用资源,让每一个车位都服务民生。
“要打通对外接驳‘最后一公里’。几公里距离,有了直达车才能把高铁站的人流变成古镇的客流。”委员曾伟松建议,可借鉴“小黄车”模式,协调开通动车站至古镇的共享单车。
委员姚灿辉则从产业融合角度建议,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精致小商圈。同时,探索户外运动与文旅结合的定制徒步路线,让“用脚步丈量古城”成新风尚。
委员吴国谋则聚焦宣传引导,建议制作融入景点故事的文创书签、在民宿摆放精致宣传册、利用自媒体推送古镇视频等,在提升古镇知名度的同时倡导文明停车,从意识层面缓解交通乱象。
丰州镇政协委员联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梳理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持续跟踪后期落实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锚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一批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记者 傅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