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关爱低视力患者,提高康复质量”,6月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在医院举行了义诊活动,为市民检查视力。近日,针对不少人提到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为何视力低,应该怎么诊治的问题,眼科专家进行了相关解读。
术后视力低与基础眼病有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吴瑜瑜称,术后视力的恢复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光眼:白内障手术主要是解决晶状体浑浊所引起的视力障碍,合并或继发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往往取决于视神经损害的程度。
二、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患者几乎都伴有眼轴增长,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与眼轴长度及眼底病变有直接联系,眼轴越长眼底病变越重,则术后视力恢复越差。
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该病对视力的损害是严重的,在我国发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往往也恢复不佳。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影响与其不同时期、不同病变部位而不同,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病变程度及黄斑区受累的程度。
五、其他因素:如术后角膜水肿也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之一,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加之术中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损伤,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
低视力可以进行康复
福建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胡建民称,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以上几种病因,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视功能。
首先应进行屈光矫正,特别是病理性近视的患者,佩戴框架眼镜和接触镜都能提高视力,选用框架眼镜时,小的圆形镜架、高屈光指数的非球面镜片及抗反射膜镜片的应用能减少球差和相差,提高视觉质量。高照明、放大镜对患者特别有效。
而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析黄斑区域的损害水肿情况,对屈光状态的矫正有一定的意义。大多数患者对远用及近用放大镜反应良好。近距离工作时增加直接照明强度。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最常见的病因。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能有效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通常糖尿病白内障术后视力低是由于晶体改变、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病变造成的。戴滤光镜及护目镜减轻眩光;戴镀膜透镜或中灰色透镜减弱光强度,黄色和琥珀色透镜增强视力的对比敏感度。照明和放大对患者提高视力是有效的。
由于青光眼患者就诊晚,多合并疾病晚期,中心视力和周边视野多已受累,因而治疗上很棘手。放大镜和高照明对这类患者有效。进行低视力康复时,可以用三棱镜、倒置望远镜、取景式助视器等进行观察环境扩大视野,也可以结合扫描视和定位视来提高功能性视力。
对于患者合并有角膜或玻璃体病变,由于损害的程度严重不一,视力可以从轻度损害到全盲。可以先对该类患者进行屈光矫正。视力损害主要是角膜、玻璃体的浑浊,可以通过角膜或玻璃体手术来提高视力。而这些手术后屈光状态改变需要进行屈光矫正。放大镜和高照明对于还有残余视力的患者来说还可以提高功能性视力。(本网记者 陈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