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条就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此后,教育部几乎每年都要联合其它部委下发一次相关禁令。何况,大多数学校已经执行“一费制”管理规定,未经教育部门审定的教辅资料不得由学校和老师代买。按理说,教辅书发行、征订应该有所节制。为何还有这么多教辅书甚至是盗版教辅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值得思考。
在我看来,教辅泛滥,教辅书质量良莠不齐,除了教育者与出版商利欲熏心,监管制度缺位以外,也与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有关。尽管中小学生贯彻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出台了不少,但是学生抢购教辅资料、老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仍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考试指挥棒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教辅资料似乎成了老师和学生的救命稻草,这也是教辅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不仅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教辅管理规定,严查教辅书编写、发行、征订环节的腐败行为,打击盗版教辅书;改革现有教育评价机制也势在必行。如果教学评价不以分数论英雄,义务教育资源被均衡配置,教师被戴上减负紧箍咒,那些多如牛毛的教辅书的市场空间也要小得多。
总之,教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出版部门要依法加强教辅管理,教材不得出现教辅广告,对低劣的教辅图书进行清理、整顿,督促出版商遵纪守法;物价部门要给虚胖的教辅书价格减肥。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管好学校与教师,不让他们要挟学生订阅、购买教辅书。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伪素质教育局面。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给孩子减负把关,不要求孩子购买过多的教辅资料,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形成合力,教辅书市场才有望正本清源。
(原题为《规范教辅管理别忘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叶祝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