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一篇论文被关注度高,被引次数多,虽然说明它的影响大,但并不等于质量上乘。因为“影响大”未必是好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被引来作为批评靶标,这是引证指数或影响因子本身体现不出来的。而由于引证指数与影响因子几乎不考虑学科差别与研究者群体的因素,也会导致非社会热点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人员数量偏少的小众学科,居于不利地位。更何况,一些期刊与期刊之间、期刊与作者之间恶意利用评价体系规则,私下安排相互引证等行为,并不鲜见。如果任由“影响因子崇拜”来决定一切,可能损害学术伦理、弱化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整个国家的学术来讲,不利影响显而易见。
在人文社会科学界,“C刊体系”近20年之所以能够畅通无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而这又源于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缺陷。所谓“文无第一”,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放性,导致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一目了然地判断其正误优劣,而高度依赖于评价者的个人学养、学术品德,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伦理与规范机制。反观一些学术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育;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学者的自律与自制,更好地维持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制约学术不端。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让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回归正常,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更为健康的学术共同体。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而言,在关注C刊引发学界集体焦虑的同时,需要一颗更加冷静客观的平常心,真正将学术研究当成一项有尊严的志业,在强调自我反省与自律中,形成更加具有约束力的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最终不断建设和完善更为健康的学术共同体。如此,学术评价就既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相互猜疑的黑箱游戏,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引证指数与影响因子的数字游戏,而是秉持公心、服务国家社会的学术工具。
(支振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