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陪读”现象本身有利有弊,业内人士对之也是褒贬不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陪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让其备受诟病。比如在能力上,孩子的 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会得到弱化,强烈的依赖感会让“长不大的孩子”们更加弱不禁风;在精神上,“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异于“看管”,更容易增加孩子的学 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性格上,毫无“留白”的运转模式会剥夺本该属于学生的自由,不利于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人际关系上,如此看似完美的家校合作实则将孩 子置于不被信任的境地,自以为是的良苦用心未必会有“好报”,说不定反会遭到无形的抗争和抵制。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适当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成才道路上必备的精神营养。但陪伴式教育并非“360度无死角、24小时无间断”的严防死守,而构建全方 位、立体式的监控体系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不妨把重心放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在张弛有度、规范民主的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中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自觉、 自我、自律的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文/卜新国
原标题:家长“陪读”晚自修不可盲目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