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响起,接线员戴起了耳机耳麦,电脑上显示着来电号码,手边的心理评估表格是给来电者做心理评估的。“喂,你好。”温柔、甜美的声音从耳麦这头传送了过去。“我要自杀。”电话那边传来了男孩没有生气的声音。
在电影《摆渡人》是否是年度最烂电影还在争论不断时,现实中,有一群人一直坚守在热线电话前,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人们渡过心理难关,他们可以称作是现实中的“摆渡人”。
上周,由民间自发组成的“希望24热线”在杭州开始了第二波志愿者的招募,这条心理援助热线入驻杭州才一年多,而杭州的另一条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则已开通12年。这些现实中的“摆渡人”共接通了近13万人次热线,帮助600多位自杀边缘的人。在2016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来听一听这些“摆渡人”的故事。
故事
考试考不好,上课听不懂
14岁男孩想从教室跳下去
陈爱华创办并坚守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已经12年了。电话那头,是各种各样负能量的声音: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婚姻感情破裂、孩子厌学……
戴上耳麦,陈爱华感觉自己好像置身另一个世界——支离破碎、黑色、焦虑不安……但在陈爱华的劝导下,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危机被排解,一个又一个灰暗的生命被重新点燃光芒。
电话那头声音十分稚嫩,“我能不能叫你阿姨?”接通之后,男孩说:“我很难过。”打电话的是一个14岁的初中男生,“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打我,老师同学也不喜欢我,因为我上课听不懂,考试考不好。”
“这件事对你情绪影响有多大?”在几分钟倾听后,陈爱华对来电者情绪进行评估筛查。
“影响很大,我整天不开心、想哭……我都不想活了。”孩子回答道。
“吃饭胃口好吗?”
“吃不下,没胃口。”
“睡眠怎么样?”
“睡不着。”
……
陈爱华详细评估来电者的情绪状态,初步判断这孩子有“重度抑郁”。
“你刚说有不想活的想法,那有没有具体计划呢?”陈爱华并没有换一个话题,而是让他继续说出心里的计划。
“我教室在4楼,准备从教室里跳下去。”
“你打算什么时候采取这个行动呢?”陈爱华问得很细致。
“再过两三天吧。”
“你现在在哪里给我打电话”
“课间休息,我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给你打电话,我不想让同学知道。”
“有同学或老师知道你有自杀想法吗?”
“没有。”
“你父母知道吗?”
“也知道。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
听到这,陈爱华初步考虑这是一个危机来电,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设法要到他父母的电话。
“接通电话,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陈爱华告诉钱报记者,电话交流只能让来电者有适当的心理释放,可对于大多数打进热线意图自杀的人来说,靠电话沟通远远不够,必须对症治疗。
刚松了一口气的陈爱华,接下来要设法让这孩子得到治疗。
男孩才14岁,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又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显然他没法自己去医院就诊,必须联系上他的父母。
但想从孩子的口中问出关系不好的父母联系方法,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