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吴甘霖认为,应培养“结果思维”,即你采取任何行为,都要意识到它会带来什么结果。想想结果好不好,就能较为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了。
至于如何培养“结果思维”, 他讲述了自己担任记者时的一次经历:他与同事去澳门访问,发现学校开设的一门公民教育课程非常有特点。该课第一篇是“命运在于自己的选择”。老师不讲大道理,而是给孩子一个问题情境,让他们去思考后果,并作选择:
“当你去朋友家玩,他突然要求你和他一起吸毒,你怎么办?选择一:和他一起吸毒,选择二:坚决不吸毒,而且从此不与他交朋友,选择三: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并分别思考每种选择会有什么结果。在这样的引导下思考,就能明白: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结果,是好的结果,就好好去采取行为,不好的后果,就立即控制好自己,不太理想的效果,就去想更好的方法。
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
××青年救自己溺水的朋友牺牲了;××学生为了救自己的同学被刺伤了;××男生为不让劫匪逃跑,与之搏斗被捅数刀……
很多青少年都把“见义勇为”当成是英雄行为,以为“见义勇为”值得提倡。
吴甘霖说,在许多时候,我们是提倡见义勇为的,但是,如果风险太大,或者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那么,就更需要提倡“见义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