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丽江9月12日电 日前,南京大学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现状与帮扶需求调研团以南京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在云南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为依托,以“促进教育公平,共享出彩人生——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乡教育帮扶模式探索”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雨后的清晨,我们一行按照既定路线,翻山越岭来到要访谈的小女孩家中。山里清新凉爽,但我们却感到十分无助与沮丧。或许是因为接触的生人少,任凭我们使尽浑身解数,面前的小女孩始终埋着头不肯说话,她焦虑地搓着手,只是偶尔抬头看我们一眼。她的母亲和老师时不时替她回答我们的问题。
因时间限制,在得不到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准备离开。临走时,我们交给女孩一张信纸,并告诉她,有空的时候可以写信给我们,把她想说的话,想知道的事都写下来。突然,原本沉默的小女孩瞪着黑宝石般的眼睛看了看我们,又转身飞快地冲进屋子,把这张信纸藏了起来。她明白,这些从山的那边来的人,或许可以带给她一个崭新的世界。
小女孩在叠纸飞机。团队供图
而在这张信纸上,只寥寥几字: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
这个女孩,只是受南京华衣基金会资助的众多孩子中的普通一个。许多的孩子都像她一样,沉默寡言。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远处的连绵的青山和近处的吃草的牛羊。倘若没有外界的帮助,他们或许会像自己的祖祖辈不一样,在大山深处过着轮回往复的生活。
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小生(化名)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和我们众多的访谈对象一样,他的母亲也因不堪生活的重负选择了远嫁他乡。因此,不幸的小生至今仍和爷爷奶奶以及父亲叔伯生活在一起。一家人以放羊、养蜂、打零工为生,全家的年收入不到3000元。孩子的家在高坡之上,坡上坡下,唯此一家。房屋上下全是木制,里面光线暗淡,杂乱一片。
小生的家。团队供图
如果说其他的孩子是因羞赧而沉默,那么小生则是因绝望与自卑而沉默,或许是因为他是这附近所有孩子中家庭条件最差的。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暮气与压抑。无论我们怎样鼓励和劝说,访谈过程中小生都不肯抬头看我们一眼。他全程保持沉默,似乎活在一个能让他感到安全与舒适的、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里。
比其他山里的孩子更加不幸的是,关于梦想和未来,关于外面的世界,小生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只有学校的教育带给他的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朦胧向往。对他来讲,生活太过沉重。他的未来似乎是命中注定般与青山为伍、与牛羊做伴。然而正当我们压抑的难受而准备离去时,一个似乎寻常的握手道别,让小生渐渐咧开了嘴角,那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笑容。
沉默的小生。团队供图
小文(化名)家境贫寒,母亲在他3岁时离开这个家庭,目前和父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养了几只鸡,不久前又刚买了几只小猪。猪和鸡就散养在家里凌乱的院子里。小文在家时就背着个箩筐去山里挖一些野山菌卖点小钱。父亲很希望小文能好好上学,但是小文从一年级开始就逃学,只有六年级的时候没有这么逃。小文的父亲才开着摩托将他送到松坪一贯制学校,没上两节课,他就往家跑,钻进山里,父亲用摩托也追不上他。
到目前为止,小文认识的汉字也很有限。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刚收到资助,却又一次辍学了。在小文这里,我们了解到确实有很多我们认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可能是跟不上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当我们建议小文说帮他找一个学修摩托车技术的地方时,小文表示他挺愿意学一门技术的。
辍学的小文。团队供图
山里的生活在外面看来是难以置信且无法忍受的,然而它有真真实实的存在,被祖祖辈辈地接受着。外面的人处于好心或其他想要帮助他们时,很少能实地地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简单直接地捐献物资、金钱,或者在当地建许许多多高标准的希望小学,其实并不一定能起到人们预想的效果。教育是拯救贫困的好方法,但不能照搬外面的一套模式。放下脚步,等等他们;走进大山,看看他们。无论如何,我们的实践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