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的两个猜想
许晨阳相信一点:“如果某一天我们的数学好了,对国家的创造力是标志性的事情。”
一些到访的国外数学家感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很难想象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有这样的地方让人做数学。
“基础科学是个奢侈品,经济上发展起来以后,才会有基础科学的发展。”刘若川说。
过去40年里,中国一直在数学领域猛力追赶。
1984年,数学大师陈省身从美国国家数学所创始所长职位上卸任。次年,他回母校南开大学创办了一个新的数学所——他去世后,它更名为陈省身数学所。
当时,中国的科教体系正在竭力从“文化大革命”的伤害中恢复元气。陈所做的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最终由邓小平批准了他的新职务,中央政府提供运行经费,陈则捐出了包括沃尔夫奖奖金和5辆汽车在内的个人财产。
陈省身是现代微分几何之父。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科学革命为何未在近代中国发生”的问题,是一个著名谜题,而陈的数学成就表明,华裔可以在科学的某一个位置上,在人类智慧阶梯的攀爬中,达到俯瞰众生的位置。
晚年的陈希望在本土培养出顶级数学人才。20世纪90年代,他在写给弟子张伟平的一封信里说:“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值得短期的牺牲。”
陈省身的一个夙愿是看到中国成为数学大国。1988年,他提出“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的预测,被称为“陈省身猜想”。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年首次在中国举办。那次大会上,91岁的陈省身坐在轮椅上发言,坐在他身边的中国时任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起身为他调整麦克风,释放了对数学的尊重。
那次大会使外界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了数学大国。陈又有了新的“猜想”:希望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2002年,南开大学的两位数学家在美国《数学年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自1949年新政权建立以后,中国大陆的数学证明第一次出现在数学旗舰性的期刊上。
如今,数学四大顶尖期刊上越来越多出现了中国的论文,2012年以来就有40多篇。北大这个以十几位年轻学者为主体的数学中心贡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肯定在通往数学强国的路上。”田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