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招不满,现在还有的挑”
“四机技师学院、石化高级技工学校、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等在内的一批技工院校普遍迎来了近10年来的招生最旺季。过去是招不满,现在还有的挑。”青岛市人力社保局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工作人员陶同文说。
在该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孙倩看来,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规划,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院校自身的创新和调整外,技校招生“回暖”与良好的就业情况密不可分,“就业顺当了、发展空间大了,自然能吸引来更多的优秀生源”。
“在面试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报名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有高考500多分的学生,高出本科线将近80分。”隋文帅介绍,地铁委培班自2010年开始开设,当年招生40多名,随后几年逐渐扩招,从80多名到100多名,再到今年的220名,连年翻番。
对于这种招生的火热局面,隋文帅解释说,一方面是对接单位青岛地铁集团认可了学院的培养模式,对学院输送的毕业生感到满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就业机遇、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所吸引,不再片面追求学历证书。
青岛市海洋技师学院校长王佐恺坦言,受主管企业土地变更、工厂搬迁等影响,20年来学院先后搬了8次家,在资源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没被折腾垮,办学还取得了成绩,很重要一点要归功于技工教育集团化、校企融合发展。
据记者了解,近几年,随着社会逐渐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向往工匠,追求工匠精神,曾经多年呈萎缩态势的技工院校普遍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光。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技工院校在自然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在校学生增至323万人。这也是自2013年来,我国技工院校在校学生首次不降反升。
校企“联姻”不能仅凭感情
“技工院校与企业发展关联度比较高。受行业改制、调整、搬迁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技校均不同程度陷入发展困境。2011年跌至谷底时,全市技工院校一年招生总和仅有8500人左右。而如今,规模大点的学校一年招生数就接近2000人。”陶同文认为,招生火爆背后投射的正是近年来当地校企深度融合所结出的硕果。
“过去校企合作多是凭感情,缺乏制度性约束、规范和激励,现在则有了制度化保障。”孙倩介绍。目前该市已组建技工教育集团9家,加盟企业和学校210余家。校企“联姻”下,企业招工不发愁,院校培养有方向。
记者还了解到,2015年8月,青岛市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重点在校企协同育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互聘互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
“学生获得了生产的实践机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都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缺陷。企业与学生增进了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更具针对性。校企合作多赢的形式下,相信更多的金牌专业会脱颖而出。”青岛市教育局职教处负责人表示。
不过,多位技校老师及管理部门负责人也谈到目前存在的隐忧,主要是体制不畅,标准不一,技工院校和中高职院校面对着两个部门的两套管理体系和建设标准,容易造成基层办学的重叠乃至掣肘。另外,不统一的人才就业政策对技工院校的办学造成困扰。如技师学院培养的“技师”,由于没有相应的文凭支撑,尽管应用技术素质过硬,却往往在落实就业政策待遇上遇到尴尬。
据了解,最近人社部对发展技工教育提出规划:要实现技工教育的专业能力水平对接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文凭,即让中级工对接中专、高级工对接高职、技师对接本科。多位受访者表示,这个发展愿景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