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做残疾人创业服务 纪念日想约同学聚聚
毕业后,他在绵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编辑,不过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辞职后开始创业。2017年3月,郑海洋与4人合伙,共同创立了“假先生”App软件,“假”字是取“假肢”的“假”为名,专注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该软件连接社区、康复中心与医生,为患者提供免费的App线上诊断,制定康复方案,是一项致力于帮助残疾人康复的事业。或许他失去双腿的痛苦激发了他创业的想法:让更多残疾人走出阴霾。
郑海洋曾经很抗拒媒体的镜头。地震后有媒体来拍摄,想让他去操场上摆拍,他明白对方要什么,直接怼了记者:“不就是让我们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上体育课吗?”
现在,郑海洋不再抗拒媒体,他会穿着印有“北川地震”字样的白色套头卫衣,拿着一朵黄色的菊花,坐在轮椅上,让摄影记者各个角度地拍摄。
他坦诚地说,一方面是考虑给自己的创业公司“假先生”App作宣传,另一方面,也是给大众交一份答卷。
汶川地震给了他“夹缝男孩”的标签,既然无法摆脱,索性把标签牢牢地贴在自己身上,贴在“假先生”身上,让更多人产生关注。
媒体一次次地找到他,希望能够通过他创业成功的故事塑造出励志的形象,那似乎就意味着从阴影中“走出来”,但大众对于“走出来”的定义,郑海洋始终很疑惑。“它其实不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淡化,只要提到‘地震’,这段记忆就会随时涌现出来”。
他还想听听当时自己留下的“遗言”。郑海洋记得,当时大家录完音后,廖波把手机交给一名老师,请老师代为保管,等他们从废墟中被救出后,那位老师却告诉他们因为当时情况太乱,手机找不到了。“早知道就不让廖波把手机交给老师了,如果在自己身上反而不会丢。”郑海洋说起来颇为遗憾。“遗言”的丢失,似乎冥冥中告诉他们,要继续努力地活下去。今年的地震纪念日,他说想约两个同学聚聚。
文/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梁璐
统筹/张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