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霸。妈妈为了想方设法刺激他的听力,鼓励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钢琴,由老师一对一教学。每天,黄蔚都要练习40分钟到一两个小时,5年下来,他顺利通过了钢琴10级考试。在开心或难过时,他还懂得通过弹琴抒发情绪。
让很多同学和家长称道的,还有黄蔚不错的厨艺。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小学开始,黄蔚就学着熬粥,帮忙做家务,如今,他跟着妈妈学会了水煮鱼等多个拿手菜,每当妈妈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他的手艺,都会引来众人点赞……
“我觉得,学习应该是广义上的学习,像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生活技能等,这些都要学习。”黄蔚明白,自己做得更好,就会更容易被人接纳。
母亲:康复笔记、重拾英语,累坏声带只为陪儿练习
黄蔚成长为“听障学霸”背后,家人是如何培养的?他的妈妈杨晟楠在场分享了多年来的“育儿经”。
“孩子能走到这一步,是老师、孩子、家长和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杨晟楠介绍,黄蔚于1999年8月出生,一周岁时说话和别的孩子一样,一岁半时却莫名其妙地不再说话。两个月后,家人带孩子到郑州一家大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耳聋。回忆当年,杨晟楠哽咽着说,当时感觉天塌了……
不甘心。她和家人又带着孩子去北京寻访名医,诊断结果都一样。其间,北京的一位老医生说,孩子的病很可能和用药中毒有关,已无法挽回。家长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改变思想和态度。“抓紧时间做康复!”对方的叮嘱,督促她走出绝望。
给孩子配戴了助听器,2002年3月18日开始带孩子到省残联做康复。杨晟楠下定决心:沿着别人成功的路子,少走弯路,要把孩子培养好!
此次来做分享时,她还特意带来了康复期间留下的三本康复笔记。
“听力,左:80分贝,右:90分贝。”“入园前情况:一岁半时发现听力有问题,2001年5月份即一岁零十个月时配戴助听器,在家自己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有半年时间,到现在为止,可以清楚喊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阿姨、伯伯(叔叔、姐姐发音不准)……”入园后的第一篇康复笔记中,有着这样的记录。
笔记显示,为一个字的发音,让黄蔚反复练习几天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见孩子迟迟学不会,杨晟楠也会又气又急。不过,她还是耐心地按照康复老师教授的方法慢慢辅导孩子。“有时孩子发音不准,还要用手帮忙矫正他舌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