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多小学在山沟里,四面都是高耸险峻的大山,是阿旺镇最艰苦的农村山区小学。4年前,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的段瑞,来这里担任特岗教师。然而,一走进学校,“整个人都懵掉了”。
那时候的木多小学,条件比现在更艰苦。一共有5个班,有156个学生,其中彝族学生107名,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全校只有7名教师,都是男教师。过去,学校曾来过两名代课女教师,后来就再没有女教师来过。7名男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教所有科目,还得管学生的吃喝拉撒。
最开始的生活让段瑞难以适应。他居住的房间是土坯房,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得找出盆和桶到处接水,连床铺都遭殃。
学校到镇上有30公里山路,山路崎岖,一到雨季,出行十分困难;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除了风声、雨声,偶尔吠叫的狗声,山里最好听的声音就是白天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以及下午放学后孩子们走在回家山路上的嬉笑打闹声。
“我来自农村,从小努力读书就是为走出大山,没想到读完书却回到了更大的山。”段瑞说,当时十分犹豫,而最终选择留下来,仅仅是为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就在他自怜自叹时,一次次的家访触动并改变了他。
当时只有31名学生住校,其他学生每天早晨5点起床,6点从家里出发,7点30分赶到学校上早自习,下午4点15分放学,到家已经晚上6点了。那时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白天只能喝一盒牛奶、吃一个鸡蛋的营养早餐,一直要饿到下午放学。孩子们回家之后,还要喂猪、放牛、做家务,等着在山间地头劳作的大人回家。
与学生相比,段瑞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学校虽然没有网线,但手机有信号。学校有位老师有摩托车,可他技术不好,让段瑞骑车带他,于是一骑就是一年,“要是走路的话来回起码要6个小时”。
就这样,段瑞一待就是4年多,并成了木多小学的校长。
“毕业后的4年,我的同班同学中,有的成了公务员、警察、大学教师、中学教师,有的自主创业,有的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走出大山,而我却恰恰相反,走进了大山。”他说自己留下来的理由,“一是去外面找稳定的工作不容易;二是和学生待在一起时间长了,和他们有了感情”。
他知道,即使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山里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科学家、医生、发明家、教师,“和我们小时候多像啊”。
然而,要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山区学校的设施设备和教学质量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阿旺镇是彝族聚居地,学校现有的137名学生中,89名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中有的孩子家境贫困;有的不会说汉语,给教学带来困难;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家中的老人因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孩子。学校至今没有网络,很多教学工作无法开展,想用多媒体给学生看点资料都没法实现。
为此,段瑞通过微信等为学校筹集善款,帮助改善学校硬件设施。近年来,学校收到10万余元的爱心物资。
2015年以来,学校的条件逐渐改善:这年春天,食堂开张,学生们在学校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过去老师们星期天早上在镇里买好菜,然后找人拉到学校,现在供货商把菜直接送到学校;去年9月,学校新分来了5名特岗教师,都是女教师,对住校生的照顾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致;有26名学生得到了爱心人士的一对一帮扶;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靠社会捐赠的图书,学校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段瑞的妻子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从我的学校到她那里要一个多小时”。他们的家在另外一个县嵩明县,因为都是寄宿制学校,平时两人各自住在学校,只有周末回家才能见面。
当雨季来临时,夫妻双方都担心着对方的安全。作为校长,段瑞还担忧着那些每天奔波在山路上的孩子。他希望学校能为学生建更多的宿舍,改变孩子们艰难求学的状况。
目前,木多小学的新校区正在筹划选址中。
“过去我想走出大山,现在我想让学生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段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