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第一年,陶潜每周有4节生物课。很快把书本内容讲完后,他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播放了高品质纪录片《生命》全集、《人体的奥秘》、《细胞》等。第二年的物理课,他也有意识地给学生看诸如《霍金的伟大设计》、《旅行到宇宙边缘》、《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品质上佳的电影。“整个过程让学生能轻松搭建起比较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从中自主吸收和感悟。在这样的熏陶下,农村小孩完全能够领会,和城市小孩没有区别。”
但这番苦意,有的老师一开始还不太赞同,“偶尔还需斗智斗勇,甚至抢课”。陶潜笑称,好在教学成绩拿得出手:期末考生物、物理都全县第一,周围老师才逐渐开始认同。
面对同样的问题,张懿心和队友想到了通过向网友征集大学校园和城市风景的明信片来让农村孩子感受到世界的辽阔。很快,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的明信片,带着世界各地祝愿和激励,雪花一样来到山区100多个孩子的手里,让他们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三单元是讲西方的餐桌,学生没有见过课本上的汉堡包和三明治,李郁青就带着材料,现做现讲,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她也尝试分层教学:全班被分入8个战队,从国旗护卫队到海军陆战队,办公室成了司令部。秉持着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课堂外,李郁青还是“解忧杂货铺” 的老板娘,和孩子们通过写信的方式聊天,始终保持着回信的热情,经常现身说法,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
举行朗诵比赛、办校园广播、找大学生电话陪读英语、建图书馆,教学生看显微镜、开展趣味运动会、教会利用网络查询知识??每个支教者变着法地希望给乡村孩子的人格养成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而对于青年支教者来说,两年中接受艰苦生活条件的挑战也比同龄人有更多机会磨砺心性与意志。除此之外,沟通能力、影响力、创造力也一并急速成长。
陶潜说,支教生活给予他对自己、对今后的事业极大的信心。“不断去做,不断感动,想做的事都终将得到支持和解决。”此外,身边的小伙伴也教会他要勇敢,相信人的潜力,别等到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开始。
云县大寨中学有1000名学生,70个教职工,教师资源仍然紧张。第二年,陶潜主动申请教授跨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每周要上近20节课。同事笑称他“除了上课的时间,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备课的路上”,但他乐在其中。
“当老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用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教授。”他说自己备课有点上瘾,每个学期都有几次甚至忘记了时间。“想到学生能很开心地学习就觉得幸福无比,浑身充满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