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更,出生于1992年,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关于这个专业,陈更又解释了一番:“是设计控制器的,解决让穿戴式机器人穿在人身上,怎样能更舒服更省力的问题。”
作为工科博士,陈更的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白天大部分就在实验室;实验室门口的小巷子里有个煎饼摊,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解决,早饭是一杯柠檬糖水,晚饭常是一碗麦片,学诗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
本来抽空学诗只是爱好,却没料到因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陈更成了“网红”。在她担任助教的一门课上,学生说:“我简直傻了,没想到高数的助教姐姐诗词这么棒!”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陈更透露,自己的一本诗词读后感小集,将在今年春天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书名暂定为《几生修得到梅花——重觅诗心》。
诗词启蒙始于21岁,假期读物是旧语文课本
首先,对很多看完诗词大会后悔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学诗词的观众来说,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陈更说:“说来惭愧,我的诗词启蒙发生在21岁。”
陈更从小就被爸妈带着去书店。但往往她想买《脑筋急转弯》,爸爸递过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陈更拿起一本《故事会》,妈妈换了一本《世界未解之谜》……总之和诗词歌赋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之间,陈更慢慢爱上了阅读。“那种‘文字从纸张上袅袅升起,给看字人带来慷慨的气息与画面’的感受令人着迷,看文字会带来自由而神奇的大脑反应,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陈更的曾祖父是一个书生,做过咸阳城里几所高中的校长,家人也都爱看书。陈更的爷爷在家中不大的空间中特辟了一块地方,把几个孩子从小读的课本和课外书一本不落地存放了起来。后来,这些“家族遗产”都传到了陈更手中,每年寒暑假回到老家,时光便在这些旧语文课本和《浮躁》等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中度过。
由于学业繁重,陈更中学时一心一意努力考大学,本科时一心一意努力保研,都没有涉猎诗词。直到研究生第一年,她才有时间开始“大规模”看诗词,启蒙读物是《蒋勋说唐诗》。
陈更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比如,那些神秘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美;那些细腻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让你发现在季节流转中的妙趣。”
就这样,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一直在读诗词。而且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填补了没有从小开始积累的遗憾。
陈更笑着说,自己最常用、最顺手的诗词学习平台是百度百科。记忆方法就是把诗读通了、读透了,或者联想画面,或者想成小故事。
比如,李白的《侠客行》,诗气通畅如行云流水,陈更就觉得非常好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就是明快清晰的人物素描,其后还有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背了上句,下句不由地就来了”。
陈更最爱的还是唐诗:“唐朝由盛转衰,也在唐朝诗歌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开阔豪迈,到‘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小温馨转变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唐朝诗歌有着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厚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