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也这么牛?
学古诗词还是有套路的
“因为诗词大会,小蜗牛天天守在电视前,为了将来能够成为诗词擂主。”朋友圈里,浙大出版社的陈丽霞前几天就po出几张图:她傍晚下班回家,发现孩子一个人在家看诗词的书,“实在太意外了。”
这档节目出人意料吸引了很多05后小粉丝。天长小学语文老师蒋军晶说,班里有不少孩子在追看节目,也有几个学生特别喜欢背诗,“两三百首没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已经很厉害了。”
其实,武亦姝在节目里脱口而出的诗句,几乎都是上海复旦附中语文学科第一套校本教材《中华古诗词阅读》中的必背内容。
蒋老师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量是70首。
“对孩子来说,并不提倡以量取胜,不要死记硬背,不能太强调量的积累。”蒋军晶说,古诗词教育应该让孩子感受一种中国传统特有的语言方式、意蕴,“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
蒋军晶很喜欢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给孩子讲古诗词的方法,“她说,喜欢背可以多背,背不出就少背,用画画、讲故事的方式去引导,情感和理解的介入才是最主要的。”
实际上,这一季新增的“飞花令”,本来就是酒令之一,在《红楼梦》等文学经典里都有类似的游戏存在,是那个年代少男少女爱玩的“卡拉OK”。而作诗,古人是因日常生活之景,引发心中的感动,用叶嘉莹的话来说,因为诗,人心是不能够死的,“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并且生生不息。”
“只要上过学,谁没念过诗词?古诗词一直有民间基础,只是以前没跟流行的传播方式,流行文化结合,所以没有引发特别的关注。但这种文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现在找到了一件比较适合它的外衣而已。”浙江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汪凯说,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在当代需要找到一些形式恢复活力,或者变成当代人可以接受的,诗词大会就是一种方式。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