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泉州高职 明年招生“吃紧”


难招生好就业,高职陷入“新困境”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讯 生源,是每所学校的办学根本。但开学以后,记者从泉州各大高职院校了解到,各校今年实际报到数比招生计划数平均少了500人左右。业内专家认为,由于福建高考生人数同样逐年下降,从2008年至今,平均每年以近两万人的速度在减少;高职高专批次招生则每年以平均近1.6万人的速度递增。“一减一增”之间,让众多泉州高职院校难为“无米之炊”,更直接面临着即将到来的2012招生“吃紧”问题。

高考生年减近2万 高职生源或遇新低

  “福建的高考生人数一直在逐年下降。”泉州理工学院院长苏志明教授说,2008年福建省参加高考人数为326873人,到2011年这一数字降为267197人,平均每年以近两万人的速度在减少。而与高考生源减少相反,我省高职高专批次近几年招生计划却逐年增多,2008年只有192407人,2011年招生计划达到了239808人,平均每年以近1.6万人的速度递增。

  “一减一增”之间,很多高职院校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被迫降低录取分数线。三年来,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2009年文史类录取分数为355分,理工类为309分;到了2010年,文史类降到了333分,理工类降到了270分;2011年,文史类降到了325分,理工类降到了220分,理工类录取线比2009年降了近百分。

  录取分数降低了,但实际的录取人数却不增反减。以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为例,该校今年计划招生3500人,但实际报到数为2996人;泉州经贸学院今年计划招生2000人,实际报到只1600多人。记者从泉州各大院校了解到,不仅黎大、经贸等公办院校遭遇招生“滑坡”,民办高职院校亦如此,一所民办院校计划招生2400人,但实际报到数仅1640多人。以平均值来计算,泉州高职院校今年新生实际报到数均比招生计划数少,每所学校平均少了500人左右。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生源数减少是招生“滑坡”的关键原因。根据教育部下辖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门槛一降再降 高职招生仍“吃瘪

  “民办高职院校是生源短缺的‘重灾区’”。泉州理工学院院长苏志明教授说,由于高职高专批是最末批次录取,在提前批、本一批、本二批各批次本科院校的层层筛选下,生源空间已经不大了,再由公办高职院校的瓜分,最后留给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已经所剩无几了。

  由于生源受到了严重挤压,高职院校只能一再降低门槛,向低分找生源。有业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消费考分现象”。2011年,福建开始试点“注册入学”,将录取分降低80分,文史类245分,理工类140分,就可入读大学。

  “对理科生来说,140分就可以读大学,这相当于百分制每门课考19分就可以入学!”苏志明教授质疑“向低分找生源”的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生数,但难以保证生源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无形中增设了难度。

  泉州经贸学院招生办主任武毅俊也认为,“注册入学”的门槛过低了。这样一再降分,使得高职院校对学生、家长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也降低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

生源即“钱途” 高职院校或重新洗牌

  生源即“钱途”,高考生源萎缩则意味着高职院校“银根”吃紧。《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十年来,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贷款及学生学费维系的,而尤以民办高校为甚。

  “生源萎缩,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高职院校可能将面临重新洗牌。”泉州理工学院院长苏志明教授说,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就是核心,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意味着投资不能回收,学校无法正常运转。“破产,并非危言耸听”。

  在省内,泉州高职院校比较有优势,“泉州民营企业发达,高职生就业市场大。”泉州经贸学院招生办主任武毅俊说,面对生源萎缩现状,在短期内,泉州的高职院校还能“撑”一段时间,可未来的趋势,高职院校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

打好“三张牌” 走出招生困境

  “要走出高职院校目前的困境,开源、就业、升本,是每所学校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泉州理工学院院长苏志明教授认为。

  开源,即是多方面开拓生源。不少业内人士呼吁本科院校停办专科,让出高职招生指标,下放招生自主权和专业设置权;还有的高职院校建议做大职业培训,实行多样化办学;一部分高职院校则转向中职学校要人,办五年专,吸引一部分的中职校生源等。

  “打好就业牌,是高职招生最重要的名片。”泉州经贸学院招生办主任武毅俊认为,以就业促进招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为此,各个高职院校都努力做好就业工作,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则是最常用的招数。“给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保证就业!”

  此外,开放高职本科教育,也是很多学校的发展方向。陈桦副省长也说过,“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中试办本科高职教育”。对此,苏志明教授就呼吁,可以放开一点,让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办高职本科,专业可以从小到多,规模从小到大。据介绍,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都有筹备升本工作。(本网记者 庄奕烨)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