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北京试点义务教育五四制引热议 学制优劣见仁见智

教育改革忌跟风,“五四”“六三”优劣见仁见智

  一些“五四”和“六三”制学生的家长一起探讨后认为,个别小学读5年的同学,数学基础不如小学读6年的同学扎实,比如小数运算,课余和假期需要去补习。若读6年,就有大量时间可以不断练习,基础自然很扎实,不用去补习班。但是初中读4年确实比初中读3年的同学学习时间长、负担轻、质量高。

  “小学5年完全可以完成教学阶段的任务,初中阶段4年有利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行了20多年学制改革的试验,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认为,“五四”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种比较好的学制。

  而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支持“六三”制,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教材编制较难、较深,按照5年的小学授课时间老师根本讲不完内容,因此学校出现了不停地加课的情况,学生吃不消,老师也直喊累。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的方立平老师一直提倡“五四”制。他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做了一个假设:如果能使兔子振奋起来,肯定会用较少的时间跑在乌龟前头。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寄希望于兔子睡大觉,而想办法使乌龟锲而不舍,去夺取最终胜利。

  有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六三”制已是我国的主导学制,不宜轻易变动。新中国成立前“六三”制曾稳定了近30年,行之有效。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复中也屡次施行“六三”制,积累了不少经验。何况,它在我国现行学制中已占主导,也是当今世界学制最通行的一种,没有必须舍弃、另起炉灶之理。而且,已有小学六年级校舍、师资等“搬”不到初中去,徒增初中办学条件的紧张,浪费本已十分短缺的教育资源。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在经过多年的“五四”制后,校长骆玲芳的看法异曲同工:“教育不能跟风。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办教育。要想改变学制,一定要做好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办学条件的准备工作。随意改变学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毕竟孩子的认知水平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提前学习,只会让学习困难生增加。”

  “从‘五四’制试验的选点来看,大部分是经济文化中等程度以上的地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小学5年不一定能合格地学完原来6年的内容。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为双语教学,用6年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再缩短一年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家永分析,选择“六三”制不必增加校舍、师资等即可实现,同时也不会导致过多的家庭教育支出,可以防止辍学流失率上升。

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前提,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可多样性

  《上海教育》杂志副主编、上海教育新闻中心主任沈祖芸认为,判断一个学制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主要的还得看它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制改革需要认真研究学校教育的性质、方针、目标、任务、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如何做人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义务教育的弹性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并进行与其学制配套的相关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对于学制问题,广州康乐小学的一位老师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最好不要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应该推行九年一贯制。他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大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更便于交流和成长。而且学生在心理上也不会觉得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一个坎,在同一个环境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升上去。这就需要对现有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大的整合,并加强有效的管理。

  著名教育学者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中提出,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我国义务教育规定为9年,把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即规定了义务教育管理上的地方分权性质。

  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学制的改革,应走出一味着眼于学段划分的模式,在实行素质教育和弹性学制的总原则下,明确义务教育的性质,提出小学、初中的具体教育方针,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培养目标、任务以及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进行其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记者 董洪亮 董雅婷)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