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态
“学霸想更好就要超前学,普通孩子想争上游就要更努力,学不好的孩子为了不掉队就得补差,这就是现实。”一位教育界人士坦言。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补差只是补习中的一种,而提前学、超纲学则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形态,少数人的“游戏”已经演绎成大面积的疯狂。
A
“提前学,谁都想赢在起跑线!”
“‘学而思’会根据诊断成绩,推荐孩子上不同层次的班。”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学而思,通过一年的努力才考上“勤思班”,这让她骄傲了好一阵子。与“提高班”相比,这位家长明显感到“尖子班”的孩子从反应速度、解题能力比“提高班”高出一大截。升入五年级后,学而思的数学题难度明显增加,课堂两个半小时,女儿不能完全消化,也无法轻松能完成课后作业。“我把笔记记下来,回家再跟她说一遍,比较难的题目我先做一遍,再教她,就像喂养雏鸟。”
这位家长表示,很多培训机构学习内容相对超前。比如五年级课本上的“方程”,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春季班上就接触到了。培训机构还经常进行“诊断测试”,成绩公布后,班上的孩子们还会互相比较,校外辅导班的考试成绩俨然成了另一套评价标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课外培训成“第二课堂”,甚至还渗透进学校教学评价之中。孩子在南京一所名小上四年级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学校每个单元的数学、英语考试都有附加题,光学课内的根本不够,必须额外学习课外内容,才能在学校的一些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培训机构服务还特别到位,以学校为单位建群,给群内家长发复习资料,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在校内拿好成绩。
可怕的是,这种超前学、超纲学,在小学阶段只是一个“开始”,到了初中、高中,永远有一群“学霸”在往前冲,带着后面的人你追我赶。
B
“不想上,看到别人跑只能跟着跑!”
说到补课大军,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坚定者,另一类则是被裹挟前行者,后一类人数更多。每当带着孩子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去往培训机构的路上,家长汪女士的内心就会产生一阵强烈的波动。“我们被裹挟着前行,麻木陪跑。”对于成绩中上等的孩子,班主任老师通常会暗示家长要多盯着,逼一逼,补一补。“我也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要上名校,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小天才,但是,我也不敢拿她的未来打赌。”汪女士直言,除了来自同龄学霸的压力,家长群里漫天飞舞的数据经常把她从感性世界又拉回理性世界,毕竟,不上一所好的初中,中考可就悬了!
一位高中生家长林先生感慨道,当下的教育时常让家长感到困惑,一会儿给家长喝各种各样的“鸡汤”,一谈考试就又一棍子打回原形。“社会现实就是面镜子,如果有名校的光环笼罩,孩子未来发展就能多几分助力。”林先生表示,让孩子加入补课大军实属无奈之举,谁忍心看着孩子牺牲休息时间疯狂补课?
“补了有用。”“别人补你不补,你家就吃亏了。”“专业的事要给专业的人来做。”“你不择校,还要参加分班考啊!”……在“病毒”肆虐中,培训机构无疑在推波助澜。他们是制造焦虑情绪的高手,善于在自媒体平台炮制出各种教育文案,从中扮演着教育专家的角色,传播“不补不行”的魔咒,让你想逃离又无法真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