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课程、新兴专业——需求推动成长
从2004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就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游戏设计人才,“三国杀”就出自该校一位学生之手。学校游戏设计系主任陈京炜说,现在我们说到二次元文化就要提到动画、漫画、游戏(ACG),这是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接受信息、传达感受的重要方式。现在的年轻人热爱ACG不是把它们单纯当作娱乐消遣,而是通过它来表达自我、寻找认同。所以,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的本科专业教育,或是行业市场的繁荣,归根结底都是年轻人的需求推动的。
游戏课讲什么?
陈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课件,内容涉及游戏行业、设计流程、开发工具、媒体设计、用户体验、心理问题等方方面面。学生们不仅要听课、提交论文、评析游戏,还要“纸上谈兵”地设计一个小游戏,包括游戏形式、场景、过程、界面操作、卖点等。
这样的课程,为不少想进入游戏行业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北大学生王宇(化名)早在两年前就决定投身游戏行业,他选课的原因,就是想加深对游戏行业的了解。而学生刘雯(化名)在课上了解游戏行业之前,压根没想到游戏有着如此多的内容。她认为,无论今后是否从事游戏行业,这门课至少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考维度。
这样的网红课程,同样吸引了一些对游戏行业感兴趣的校外人士。供职于互联网的王秉一直有跳槽游戏公司的念头。在网上看到这门课后,他随即去蹭了几次。在他看来,这样的课程难能可贵,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游戏行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知道这个游戏好玩,“游戏行业环节多、链条复杂,要知其所然,必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了解游戏行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对于课程内容设计,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的陈京炜介绍,目前,游戏设计系有三个方向:动画(游戏艺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艺术与科技(数字娱乐方向)。他们分别对应的是游戏行业中的美术、程序、策划和电子竞技。“我们的课程设计,首先是三个专业方向同学有自己的核心专业课,比如游戏艺术是艺术表现类的课程,游戏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和编程类,数字娱乐是策划、运营和电子竞技类。第二,三个专业有共同教学的专业课,比如游戏创作课通过实际作品创作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第三,我们鼓励同学选修一些交叉的课程,比如脚本语言、传统民间游戏、游戏产业与游戏文化等。”
除了让学生了解游戏行业本身的知识以外,陈江更加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希望与游戏相关的行业从业者能拥有正确的游戏观,即在钻研玩家心理的基础上,在注重利益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