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整颗心都扑在民族教育和扶贫事业上”
与王亮共事过的人都说,他的大脑就像个政策“储存库”。“老王对‘9+3’实施的背景、政策非常熟悉,你需要了解什么,他立刻就能回答上来。”甘孜州“9+3”驻成都联络处主任巴呷说。
“脚上跑得勤,业务才办得熟”,这是王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4年,“9+3”惠民政策又走进了大小凉山彝区,王亮变得更忙碌了。“全省100余所‘9+3’学校,他至少跑过一次,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各县,他也跑了个遍。”跟王亮一起共事多年的四川省教育厅职成处副调研员康滨说,王亮在工作中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挑肥不拣瘦,实实在在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
2012年,王亮和内地部分职校校长到阿坝州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一路上,他“摇身一变”成了向导,给校长们讲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藏区的孩子,他们的生长环境,让校长们从内心更加包容他们。
一些农牧民对“9+3”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王亮绞尽脑汁帮助校长们想点子、找切入点,说服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开展宣传。
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初到内地的“9+3”学生往往很不适应,时常闹点儿小情绪,和同学发生点儿小摩擦。王亮便经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往往是三更半夜一个电话,便直接从床上‘跳’起来,马不停蹄往学校赶。”钟俊敏回忆说。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熟悉民族地区工作的王亮又多次被抽调参与四川藏区、彝区脱贫攻坚督察工作,四川省教育厅扶贫办干事廖志勇曾几次跟王亮一同下乡督察。“老王是个喜欢钻研的人,对政策吃得很透。扶贫涉及的20余个专项政策,他都细细研究过,每项都了然于心。”廖志勇说。
廖志勇还记得,一次他们到一个县上督察,分成了多个小组前往不同村落,按约定时间晚上6点前返回县城。然而,王亮为了把问题一个个摸回来,逐户逐户地挨家询问、拍照,返回县城时,已是明月高悬。
“踏实、勤恳、尽责、热心,老王所做的事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但总是润物细无声。他把整颗心都扑在民族教育、扑在了扶贫事业上,付出的心血,我们都看得到,也将铭记于心。”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9+3”免费教育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傅明这样评价。(鲁磊 杜蕾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