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王欢注意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减负”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各类“辅导班”“培优班”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
在王欢看来,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等多重原因的交织。
“孩子成长成才,当然应该勤奋努力,但凡事皆有度,一旦丧失了学习兴趣,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小苗再难成栋梁!”王欢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在王欢看来,要想让“减负”真正落地,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
王欢同时建议,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就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就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就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