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文化
作为经济学教授,刘芍佳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英国任教20多年,并见证了北大英国校区创办的整个过程。他认为,北大能够成为第一个到西方发达国家办学的中国大学,首先体现了北大传统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文化。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支撑,北大这次才能成功地“走出来”。
刘芍佳透露,英国开放大学在2016年9月公开上市出售这一校区,要求11月份必须卖出。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行政审批和竞标,这对任何一所从未在国外办学的中国大学来说,都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然而,北大迅速果断做出直接投资、直接管理的决定。为了打消英国开放大学的疑虑,北大校长林建华给该校校长亲笔致函,表明校方对此事的批准和充分支持。北大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整个并购的过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刘芍佳介绍,在竞标过程中,北大进行了非常细致认真的准备,努力排除掉标书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共有100多家机构参与此次竞标,北大在成功进入第二轮后,遭遇了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其中就有牛津大学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学院,也有来自中东、希望将这一校区改造成高端度假场所的投资商,这些竞争对手都是全款收购。在北大竞标成功后,开放大学人士对刘芍佳称,北大的标价其实并非最高,但是感动开放大学的是北大对竞标的认真准备和真诚态度,该校人士表示,北大“标书做得最好,不确定性最低”。
刘芍佳表示,北大英国校区的成立,还要看到历史原因,北大与英国有很深的渊源。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严复先生,就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同时,20世纪20年代,英国教育会议第一个在世界上承认北京大学及其附设的译学馆均为大学;随后,伦敦大学也宣布承认北京大学的学历,由此奠定了北大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刘芍佳表示,北大从120年前开始办学就与英国有很深的渊源,120年后北大与英国再续前缘,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步”
北京大学英国校区的创建,引起西方媒体高度关注,受到了英国广播公司和《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英国当地主流媒体,以及《纽约时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际重要媒体的报道。
《卫报》称,北京大学是毛泽东曾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英机构,是中国顶尖大学之一,北大这一举动显示了中国正在推动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加强中国顶尖大学在全球的地位。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5日的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向中英各界嘉宾介绍了北大120年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林建华尤其指出,北大是中国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已经与60多个国家(地区)38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林建华说,与英国高校开展对话与合作一直是北大对外交流的重点之一。北大在英国办学,这是北大与英国深厚情谊发展的“一小步”,也是北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步”。林建华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大学需要率先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认为,这一校区的设立有三个主要意义:这是传播中国精神的有益尝试,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崭新舞台,这是深化中英教育合作的重要机遇。刘晓明说,英国朋友告诉他,登上这一校区的塔楼,可以眺望到远处的牛津大学。牛津大学之于英国,恰如北京大学之于中国,两所大学都是各自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都是两个优秀民族的精神家园。期待两所学校今后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为中英教育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谢菲尔德大学校长基斯·博耐特表示,北大是全球知名的一流大学,北大在英国设立校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英大学之间未来可以更好地分享经验,在研究方面加强合作。博耐特说:“现在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力量希望将我们分裂,想要我们彼此对立,让我们看起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愿彼此了解。”而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出,中国关注周边国家以及沿线国家直至非洲国家的福祉。他说,谢菲尔德大学非常渴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充满希望,尤其是希望在工程学和现代科技方面与中国同事们展开合作。
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前主任、英国知名汉学家吴芳思女士数十年前曾经留学北大,她作为北大海外校友代表发表了讲话。她根据自己的留学经验表示,将来来北大英国校区的国内学生应该尽可能在英国各地走走看看,加深对英国各方面的了解。
刘芍佳表示,北大英国校区是中国高校在发达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独立投资、独立管理、拥有独立品牌的高校校区,“校区的一物一件、一草一木都是国有资产,是一个在海外真正属于中国的大学校区”。过去也有一些私立学校进行跨国办学,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学位教育。但北大英国校区是中国大学第一次在海外独立建设、自主管理的实体办学机构,所以教育界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它的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