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压力
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
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中国留学生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
对自己的高期望与面临的困难,便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自认无法获取导师认可
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否措辞不当……
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苦恼。
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
来源于经济的压力,也无比现实。很多中国留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的,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对于工薪阶层的孩子来说,这笔花费可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才换来的。无疑,这加大了孩子们的压力,他们恐惧失败。因为他们会焦虑:自己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
而海归并不算瞩目的月薪,似乎更加重了留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忧虑。
难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
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并且,这些咨询师或许并不能理解中国留学生对于家里美味饭菜的怀念。
当我们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压力,我们或许也该意识到,这些困扰,不只是属于留学生,国内的诸多孩子也可能出现相似的问题。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不过是一记又一记警钟。这让人反思,自己的孩子是否一样在承受着我们并未发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