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把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实训室。图为我省职校学生认真备战2023年度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我省,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把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实训室。图为我省职校学生认真备战2023年度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获得一份称心的工作?他们能否凭借在学校学的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他们的表现能否得到企业认可?……这些问题,往往是人们在探讨职业教育时格外关注的焦点。而这背后,反映的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否落到实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一系列职教改革文件也都提出要加大产教融合改革力度。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我省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职业教育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探索改革新路径。
黎明职业大学学生在做实验。
“订单式”培养
开辟就业“直通车”
上午8点30分,福州地铁6号线樟岚站,年轻的站务员黄星宇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列车进站,她都会以专业手信号接车。间隙,她还“客串”到客服中心帮助处理乘客事务。
黄星宇毕业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福州地铁集团共建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去年,她一毕业就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入职福州地铁集团,少了很多大学生奔波招聘会投简历的烦恼。
大一下学期经过报名、初选进入“订单班”时,地铁集团在她眼里还是个颇具神秘感的企业。但接下来几年,她系统了解地铁知识,熟知福州地铁的企业文化,神秘感少了,使命感多了。
黄星宇告诉记者,学习过程中,他们接受学校老师和福州地铁派出的企业老师双重指导,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提前接触到近乎全仿真的工作环境。“像倒班制度、应急处理流程、站务标准动作,经过学习已经是心中有数,对这份工作也有了自豪感。”
在职业院校探索产校融合路径中,“订单式”培养是重要模式之一。企业“按需下单”,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特定班级,校企双方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除了合力培养学生,学院也派出老师不定期到福州地铁学习、跟岗,将所学所见带回课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院长陈天炎说。
福建船政交通学院航海船舶结构实物模型教学现场
近年来,随着福州地铁线路的加密,对地铁运营管理、工程技术、车辆技术等岗位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每年福州地铁集团都从合作的四所高职院校中招聘近500名学生。
“由于较早接触地铁相关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实操性比较强,能够快速上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跨越。”福州地铁集团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曹晓芸说。
在中职院校福建省工业学校则有个老牌“订单班”——与宝马集团共建的BEST福州培训基地,外界更为熟知的名字叫“宝马班”。
毕业于“宝马班”的沈茂荣如今已经从普通维修工“晋升”为福州一家宝马4S店的车间经理,管理着二三十名维修人员,统筹全店的车辆维修进度和品质管控。
沈茂荣坦言,当初报考福建工业学校就是奔着“宝马班”去的。“‘宝马班’是标准的小班制教学,一个班才10多人,在学校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基地上课,宝马培训师解析重难点后,有不懂的就到宝马基地现场,真车操作,这样我们对知识点和技能都掌握得特别透彻。”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订单班”这一培养模式也并非顺风顺水。
“这几年,我们不再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订单班’。”福州一家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毕业生高流失率挫伤了企业投入“订单班”培养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选择升学,一些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也有的对我们提供的薪资不满意”。在与他接触过的学生和家长中,不少人有着这样的观念——与其进厂,不如找个稳定轻松的岗位。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国家双高”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高杰认为,在一些领域“订单班”遇冷,源自供需关系的变化。“‘订单班’是为了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问题。当前,学生就业期待变高了,仅靠传统的‘订单班’解决不了企业缺工问题。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去思考。”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订单班”的升级版。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探索的“大订单班”模式,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据该校健康生活学院院长庄培荣介绍,学校力促食品相关专业与当地“大食品产业”的海欣、金冠、麦都等多家企业共建“订单班”,无论是实训、就业,都可以进行生企“双选”。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则表示,该校目前的“订单班”已摒弃过去“来者是客”的思维,只面向行业龙头企业,瞄准高质量就业。“如与万华化学合作的‘订单班’,有超过90%学生进入该企业,经过回访,毕业生年薪普遍在13万~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