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6·5世界环境保护日倡议单位展示
——支持环保工作·共创清新漳州
铜陵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东北部,三面临海,距县政府12千米。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6万多人。辖公园、顶街、码头、下田、桥雅、演武、文峰、大沃、苏峰、铜亭、桂花11个社区以及铜兴村。——支持环保工作·共创清新漳州
——东山县铜陵镇党委、政府(宣)
省道双码线过境。铜陵镇是一座历经六百余年的文化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山关帝庙和水寨大山,旅游景观有塔屿风动石、铜山古城、郑成功水操台、黄道周故居、虎崆滴玉等。
铜陵,古名东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备海防倭,在东山筑城垣,建水寨,置守御千户所。因地连五都之铜砵,故易名铜山,属漳浦县六都五图。清雍正十三年(1735)划属诏安县管辖。宣统二年(1910),属诏安县铜山自治区上区。建县时,为县第一区辖属,为县知事公署驻地。民国29年,分设公道、正义两镇。1950年5月解放后,属第一区,为区公所和县人民政府驻地(称城关)。1958年,为城关人民公社。1975年,分设城关镇和铜山人民公社。1980年4月,铜山公社并入城关镇。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铜陵镇。1994年因东山县改市需要,取消铜陵镇建制并入西埔镇,成为县城一部分,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铜陵镇建制。
镇区内有国家一类口岸东山港,联检机构健全。大澳国家中心渔港,鱼货卸港能力达10.5万吨,是闽粤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之一。水产品加工、渔需渔具、船舶修造、能源、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初具规模。
铜陵镇拥有大小捕涝渔船700多艘,年产水产品总量1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7家,正在兴建的东山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将成为闽、粤、台、浙等地区水产品集散基地。镇区渔需渔具生产历史悠久,是省内重要产地,渔钩渔钓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10%和全省的90%以上,渔钩、渔钓、渔杆、渔网、绳览等产品众多,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铜兴渔具”、“辉永泰”、“福勇渔具”等企业为龙头的渔需渔具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商业历史悠久,明代商贾始兴,现顶街等处仍留有商业古街风貌。是全省最大渔需渔具生产基地,渔钩、渔钓产品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量的90%。大沃渔港是闽粤主要鱼货集散地,年鱼货交易量20多万吨。镇区私营个体商店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有三个农贸市场、四家超市及多条各具特色商业街。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商业重镇。
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物古迹丰富,素有“海滨邹鲁”之称。铜陵关帝庙是台湾470多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关帝文化是闽台文化交流重要纽带之一。是明代学者黄道周和清未书画家马兆麟的故里。“南溟书院”(文公祠)是明代理学宗师朱熹的讲学处。“东山歌册”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昆腔、古八音、四平锣鼓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蔚盛,省、国家级艺术人才辈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