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专题 > 正文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亚文化之都”专题系列报道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3-1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中段主峰部位德化县境内,主峰海拔1856米,素有“闽中屋脊”之称。行政区划属泉州市德化县,属于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涉及赤水、雷峰、南埕、桂阳、上涌、大铭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东至蟠龙,西至黄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范围在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之间。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建立,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3.4%,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黄山松林;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戴云山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对于福建省中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实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效益显著。戴云山是闽中最高山,主峰海拔高度1856米,素称“闽中屋脊”,丰富的森林资源,年可涵养26亿立方米的淡水,为下游供水23.3亿立方米,可减少土壤流失90万吨,释放氧气2.43万吨,吸收二氧化碳3.37万吨,吸尘11.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9430吨,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2、闽中生态安全屏障。戴云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福建中部,长约300公里,宽达100公里,山体挺拔高大,梯次天成,形成独特的天然屏障。夏季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冬季又利于阻挡北向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侵袭,同时,其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利于东南海洋暖气流的抬升,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成为雨量充沛的降雨区,对福建全省的气候、植被与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3、我国东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66种,陆生脊椎动物420种,昆虫1645种,大型真菌136种,兰科植物47种,模式物种12种。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我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成为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中国最大的黄山松种质基因基地。保护区保存有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林群落9.5万亩,还有大面积的福建柏林、长苞铁杉林等,它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5、研究大陆台湾地理、物种亲缘关系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地质史料表明,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植被类型和分布、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理位置最近、保持生物区系的植被原生性最好的是戴云山脉,因此,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台湾海峡两岸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的区域,是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等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交流的桥梁。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