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专题系列报道
——安溪县太王陵威镇庙简介
威镇庙远照 主祀广泽尊王大太子
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位于清溪河内(今安溪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始建于五代,系广泽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墓,是安溪秀丽的风光旅游区之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王郭氏名亮,唐时生于清溪河内,太妃林氏名素娘,清溪龙门乡人。太王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二字,须弥座祭台。整座墓陵规模庞大,结构古朴罕见,墓前两山插拱,其状如钩,似蜈蚣前足。眺望前方,山峦叠错,计有十八重层层堆叠,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母鸡孵蛋、山鹰啄蛇……景色天成,惟妙惟肖,景观奇特。太王陵右旁有杨公墓。祭圣王公墓必同祭杨公墓,其由来有一段神奇的传说。郭忠福幼时贫,事母至孝。其父去世后,为糊口,到河内富户杨长者家放羊。杨家为卜择风水宝地,从江西赣州请来一位地理先生,于其家供养三年。长者妻天性吝啬,奉事不周。地理先生感叹:“杨家啊杨家,你没有量气就没有福气!”又时念郭忠福年少乖巧、老实孝义,遂于他游前密告郭忠福一块“万代封侯”的风水宝地。地理先生指点他速取先父的骨灰水倒在羊圈公羊睡的地方,然后一直往东走,走到一个“牛骑人,人戴铜,水变红,鲤鱼上树闹匆匆”的地方,那就是安身之处。当郭忠福偕其母走到南安郭山寨下,恰巧天降大雨,这时,他看到一个牧童蹲在牛肚底下避雨,一个和尚头上顶着铜钹遮雨,又看见柳树下,一个钓鱼人为避雨急忙猛抽钓杆,已上钩的鲤鱼被甩到树上挂了起来,红色山洪滚滚而下。郭忠福心想:眼前奇景不正是应验了地理先生所言?于是,母子便在那里安下了家。
郭忠福在十六岁那年古历8月22日,坐化在郭山的一棵古藤上。他成佛后,里人感其孝德,建庙祀奉。传说尤溪一法师之女,姓陈名依娘,生即奇异,与圣王前有定缘,后化神圣娘。不久寺庙中的和尚偶有听到三尊圣娘房中婴儿哭声,并承圣娘托梦:此乃太子降世,圣示取龙床下凸起的湿红土塑金身佛像。因太子先后降世,塑成十金身,故有“十三太子”之称。大太子奉旨回清溪河内守祖,即威镇庙圣王。二太子奉旨至清溪河内守墓,即原墓庵圣王。圣王公墓建在当初杨长者家羊圈里公羊睡的地方,是风水真穴,故威镇庙圣王屡次显灵而受敕封,后累封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其祖父母受荫封为“太王”、“太妃”。太王陵旁原有墓庵一座,供奉二太子守陵。相传墙壁上诗画琳琅满目,其中清代道光甲辰年副贡柯琮琪的诗,句“年年谒祖到清溪,携酒牵羊一路跻。回忆古藤身化处,旧庵隐约夕阳西。”描述了当时祭墓情景。墓庵已圮今又在太王陵右侧山坡建护陵庙一座,以供奉二太子护陵。
据传,郭圣王成佛后,圣示要“回安溪金谷省墓”。泉属士绅即发起恭迎圣王回乡祭父母墓。四方善信为答圣恩,也纷纷上墓朝拜。到了清代同治九年,帝敕赐“祭墓”。于是,乡民议定以圣王成佛之月为“祭墓月”,并以八月初一行“开墓门”礼。每年八月祭墓,凡闽、浙、粤及南洋群岛的祭墓香客数以万计。南安凤山寺善信则于每年或三年一次,至八月下旬择一吉日,用辇轿恭奉广泽尊王直诣安溪金谷省视父母墓,四方香客,随驾祭墓。祭礼仪式非常隆重热闹,影响甚广。据传,广泽尊王神像每逢谒陵日,眼中常有泪痕。《郭山庙志》记载:“光绪七年辛巳,善信与祭封茔,只见王像眼中有泪痕,问诸父老,乃知每次祭茔皆有之,盖孝思所迫也。”昔时来自远方摩天岭的朝鲜族香客,不远万里,步行到安溪金谷祭圣王公墓。传说,因路远又交通不便,要步行数月方可抵安溪,出门时带来的小鸡、小羊经沿途喂养,已长大成为供品。更为神奇的是羊至圣王公墓前会自行下跪。1927年以前,海外侨胞每三年就要组团回乡祭圣王公墓。近年来,台湾同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侨胞每年都组成谒祖团,恭迎圣王朝祭太王陵,可见虔诚之心。古老的太王陵是闻名海内外的游览胜地,历史悠久,影响深广。凝聚着浓郁乡情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已超拔了宗教的范畴,成为数百万台胞和广大海外侨胞心灵之栖息和故土文化的象征,成为海内外人们沟通乡情,联络乡谊之桥梁和纽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