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有关部门查处无证矿硐(资料图片)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短短半个月时间,本报连续报道了龙岩辖区内接连发生两起矿硐事故:6月18日,新罗区适中镇仁和村后山烧灰坑,发生一起矿硐废弃井气体中毒事件,3人中毒身亡;6月24日,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塘边山铁矿旁,发生山体塌陷事件,8人死亡5人受伤。
这两起发生事故的矿硐,一个是废矿硐,一个是无证矿硐。第一起事故缘于业主私自挖掘废弃的矿硐导致气体中毒,而第二起事故是因山体滑坡导致矿硐坍塌。虽然近年来龙岩市各级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但非法采矿的现象却屡禁不止。
是什么让这些人不惜冒险非法采矿?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打击中又遇到了哪些瓶颈和困难?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废矿、无证矿山,有近2000家
龙岩矿区主要集中在新罗区和永定县两地,其中以煤矿、石灰石和铁矿为主。至于龙岩总共有多少无证的矿山?新罗区矿业管理办公室的林楠荣主任称这一数据不方便透露。
林楠荣告诉记者,新罗区有证的矿有205家,其中72家是煤矿,没证的肯定要比有证的多,每年新罗区矿管办都会查处数百起非法采矿的案件。而永定县的无证矿硐则可以从一则数据中显现,到今年5月,该县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矿案件122宗,共炸毁填封无证非法矿硐462个,县国土资源监察大队总共组织车辆800余车次,督查无证矿硐1599个次。
龙岩为何存在如此之多的废矿、无证矿?林楠荣说,这些矿硐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个生产队都可以挖矿,那时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矿硐,当时称作‘集体矿’,前些年这些矿大部分已经被炸封了。几年前国家产业调整布局,要求年产3万吨以下的矿不能办证,这样使得龙岩大部分矿都没了证,无证矿一下就多了起来。”
林楠荣说,这两年煤矿的价格攀升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打起来废矿和无证矿的主意,“现在每吨矿800多元,随便一车就是一万多。”正是在暴利的驱使下,很多人铤而走险开采无证矿,甚至将原来的废矿重新开启。
采访中,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龙岩总共有废矿、无证矿山近2000家。
【调查】投资非法采矿,利润一般超过100%
简先生是永定人,参与非法采矿已经好几年了。他的投资方式只是入股,从来不出面,所以很少人知道他是矿硐的股东。“这样就算出了事也能平安无事”,简先生说,2008年左右非法采矿是最疯狂的,“那时候我会同时在好几个矿硐入股”。
像简先生这样追求非法采矿高额回报的人在当地有很多。“多的几十万,少的几万块也好。”简先生举了个例子,2008年时他每个矿硐投资10万元左右,共计投资了50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收回了100多万元,“100%的回报还算是比较低的”。
简先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有证的煤矿必须要做好各种安全措施,这样投资少说也要上千万,加上税收等等,比起无证矿来说利润就低了很多,“现在煤价这么高,随便挖一车就是一万多块”。此外,他参股的矿硐大多数是以前的废矿或者由于规模小无法办证的小矿,“挖矿也很简单,先邀十几个投资人,然后找几个有挖矿经验的人出面招工人和买设备。我们还有固定的卖家,确保挖的矿能及时卖掉”。
而一旦矿硐出事故了,几个股东会一起出钱处理事情,“如果出面的业主被抓了,我们也会给他们一些经济补偿”。
【揭秘】不少村干部入股,频换业主逃避打击
“2008年以前的生意最好做,那时候花点钱还能搞到采矿证。这几年来政府打击的力度很大,几乎所有的无证矿硐都被封了,很多人都不敢做了。”简先生称,投资无证矿最重要的是要选对合股人,“其实在村里的那些矿,不敢说百分百,至少有村干部入股。这样一来上面如果有人来检查就可以提前知道。”简先生透露,有了村干部参股不仅能通风报信,而且能“应付”上面的检查。“我之前听一个朋友说镇上的工作人员也入了股。”
而另一种逃避打击的方式更加行之有效,那就是频繁地更换矿硐的业主,“凡是投资矿的人都会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简先生说,因为法律上规定首次盗采矿产的只是给予口头警告,屡次盗采的才会追究法律责任,“所以一旦有一个矿被查了,我们就让出面的业主和其他矿的业主对调,这样每次检查都是‘第一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