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猎杀”中国股路径曝光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从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市场打压中资股,到做空人民币风潮涌动,从去年年底开始,全球“做空”中国的力量开始集结,并于今年上半年轮番发力。

  种种迹象显示,外资“空军”做空中国的背后,是押注中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人口红利论、经济减速论、通胀论、房产泡沫论、地方债风险论等各种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的言论不绝于耳。对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外资机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在一段时间内或呈温和回调趋势,但“硬着陆”的可能性很低。

人民币看跌期权价是一年前2倍

  当前,海外市场做空人民币的交易量有所攀升,人民币看跌期权的价格几乎已达一年前的2倍。

  多家海外对冲基金均宣称已沽空人民币。其做空人民币的主要手段是向投行或在人民币NDF市场直接买进“按某种价格卖出人民币、买进等额美元”的期权合约。到期时,假如人民币对美元依旧升值,投资者可选择不履行合约,只需付出一笔相当于期权额度1%~1.5%的期权费;但假如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期权合约投资者履行合约的获利则约在15%~20%以上。

  民族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陈伟表示,除受巨额回报率的刺激外,近期海外市场做空人民币交易增多还出于另外两种逻辑。

  首先,这是外资机构看空中国经济的反应。这些机构认为,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等因素,中国经济存在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其次,陈伟还指出,很多外资机构此前曾做多人民币,目前这些机构判断,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即将到位甚至已经到位,未来可能贬值,当前反向做空人民币有利可图。陈伟认为,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预计至今年年底美元升值动力可能有所增强。

“猎杀”中国股路径:华尔街—香港—A股

  除做空人民币外,外资机构不会放弃做空中国股的“战场”,私人调查公司、国际评级机构和海外对冲基金轮番上阵,外资空头势力正从美国华尔街向中国A股市场蔓延。

  首先遭遇“空袭”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部分存在财务造假和不熟悉监管规则等问题的中国上市公司,被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和香橼(Citron Research)等调查公司抓住“小辫子”而惨遭“猎杀”,但也有治理情况良好的公司只因其中国概念而遭“错杀”。浑水公司负责人布洛克更是直言,“猎杀”中国概念股的行动还将继续。

  随后,这股“浑水”泼到了香港,外资机构屡屡唱空中国H股。6月28日标准普尔和高盛先后发布报告,警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中标普甚至预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超过2.5万亿人民币的坏账”。7月11日,穆迪用“红旗”测试系统对61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全面审查,并点名西部水泥等几只“高危”港股。同日,汤森路透发布报告指出,短期内的避险操作包括做空银行H股等。此外,还有一些海外对冲基金买入红筹股看跌期权。

  香港股市中资股由此迎来一波暴跌行情。被穆迪插上“红旗”的公司中,42家香港上市公司集体下跌。6月以来,恒生指数累计跌幅逾5%,中资金融股整体跌幅超10%。

  投资者担心,外资“空军”不会止步于香港市场,最终会给中国A股带来利空影响。7月18日,惠誉发布报告称,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以及在上交所上市是35家中资企业的主要劣势指标。报告认为,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不信任短期内不会散去,几十家中国企业可能将因此难获融资机会。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张永锋认为,“外资做空中国上市公司乃至中国股市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这些机构可以在打压中国概念股后趁机抄底;另一方面,美国可以防止国际资金抛弃美国国债而大规模涌向中国资产和市场。”

押注中国经济“硬着陆” 已有部分看法转变

  部分海外投资者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多方面因素已迫使中国经济泡沫到达破裂的边缘,从而影响外汇和股票市场走势。

  “末日博士”鲁比尼7月26日出席在上海举办的“SAIF·CAFR金融名家讲堂”时称,今明两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低,但假如中国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未来的不良贷款和公共债务将导致经济放缓,在2013年后“硬着陆”的可能性将增至40%。

  约投资公司Bienville Capital Management LLC首席投资官卡伦·汤普森认为,中国经济正走向“软着陆”或“硬着陆”,该公司“已试图审慎地减少任何依赖中国经济高增速的重大杠杆风险”。

  全球最大的空头基金纽约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创始人及掌门人吉姆·查诺斯更是宣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

  不过,野村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驰指出,在中国高于市场预期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很多看空中国的外资机构已开始改变他们的看法。

  汇丰集团7月26日在香港发布2011年亚洲经济第三季度展望报告称,通胀仍为中国2011年第三季度主要的宏观经济风险,但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危险,料下半年会出现反弹趋势。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