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饭菜“偷工减料”、实际服务与宣传不符,甚至还有强迫消费……记者从泉州市工商局12315了解到,上半年仅泉州市区,就有15起因团购引发的消费纠纷。团购正以其独特的价格魅力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在给市民带来便利和实惠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团购歧视”。
商家自曝偷工减料
6月份,市民苏女士在网上团购了一份128元的私房菜套餐,其中的泡椒田鸡王,是苏女士的最爱。然而,当菜上桌时,只是在盘中间有一撮田鸡而已。一周后,苏女士再次到该店,同样点了一份泡椒田鸡王,端上来时却是分量十足。苏女士借机向上菜的主管抱怨,称上次团购时的田鸡太少。该主管则直接回应:“团购的分量当然不一样,会少一点。”
泉州某知名日本料理店曾参加过泉州2家知名团购网的活动,当时推出了自助餐优惠价的活动。“如果按足量下去供应,肯定要亏本的。”该店负责人林先生说,当顾客进店说是团购消费时,服务员便会在菜单上做记号,厨房提供的量就会少点,但是不会太明显,比如“多春鱼”的5条会改成3条等。
此外,消费者涂先生团购了游泳票后,到店消费时被要求必须购买店内的游泳帽;消费者洪女士团购了一张KTV的优惠券,到店消费时却被告知只能在晚上8点前消费。
庞大市场亟待规范
一家团购网的负责人黄天财告诉记者,团购的这类消费问题被业内称为“团购歧视”,也就是消费者进店后说是团购,得到的服务与非团购时不一样。
某知名团购网的主管叶科(化名)也表示,“团购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有。”而泉州多数团购网站在本地并未设立专门的售后服务部门,所以消费者遇到纠纷时,大多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有业内人士分析,更深层的原因是,泉州的团购市场尚未成熟,还属于卖方市场,即参团商家少,有些团购网一个月了都还是那几家商家,面临“无米下炊”的窘境。而另外一方面,团购的消费量又很大。7月12日,记者统计了美团、拉手、一丸团、QQ团购等4家团购网的泉州分站,截至晚上9点,当天共有近2000人次的团购量。叶科告诉记者,僧多粥少的局面下,甚至有团购网的业务员为了促成与商家的合作,主动“指导”商家偷工减料。
据黄天财介绍,保守估计,目前泉州各团购网站的注册人数超过10万,主要集中在市区,其中5万左右较为活跃,每月交易量超过300万元。未来几年,随着网上支付的普及,全市的注册人数或将达到30万人,每年的团购交易量可能达到上亿元。
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随着泉州团购市场的发展,参团商家将日益增多,团购网的线下服务亟待规范。在团购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售后服务或将决定团购网的生存以及盈利状况。而这也将使整个行业发生大洗牌。(本网记者 林淑芳 实习生 刘淑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