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21个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提倡“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泉州市地处福建南部,人口780万,据相关部门及资料统计,目前视力残疾67348人,其中低视力4.5万人,泉州听力残疾的有88444名。盲和视力损伤、听力损坏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对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和损失,也会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于是,早期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低视力与弱视有区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胡建民称,低视力患者是指因先天或后天眼部疾病,虽经眼科各种治疗(药物、手术、常规镜片等)视力仍低于0.3。
弱视患者适当的镜片矫正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视力,但眼部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大多数弱视患者的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3,而等于或低于0.9,也有个别弱视患者的矫正视力低于0.3,这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来确诊。
儿童低视力与成年人有明显差异,尤其是不能诉说自己视力好坏的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往往靠家长偶然观察,发现时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小儿眼保健要早期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治疗,是小儿防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的视觉功能极不成熟,包括视力、辨色力、双眼视觉、立体视等均有待于出生后尤其是3岁以前,在正常视觉环境下的自然发育。在妊娠期或出生后任何发育环节异常,都有可能导致终生视残。
低视力康复训练,并不是只佩戴助视器,而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佩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训练工作须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去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白内障也是致盲主要原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主任医师许锻炼称,人眼部的晶体是透明的,可以调节远近,但是随着年龄的改变以及不良习惯、外伤、遗传、糖尿病等原因,从而引起晶状体浑浊,当晶状体浑浊到一定的程度,视力便出现下降,经矫正视力后仍低于0.5的称之为白内障,这时如果不治,视力便会逐渐失明。
我国目前盲人中约有半数是白内障引起的,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为40万人。随着人口增加和老龄化,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因此白内障盲是防盲治盲最优先考虑的眼病。一般认为白内障不能被预防,只有手术才能治疗白内障,通过手术可将大多数盲人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视力。
听力障碍应及早干预
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叶晓明称,人体的器官是用进废退的,佩戴助听器或安置人工耳蜗都必须在三四岁之前,这个阶段是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如果太晚进行,极可能造成语言恢复困难。
除了先天因素外,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是爆震性耳聋,即放鞭炮等造成的耳聋。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性损伤。
鼓膜和耳蜗是最易受损伤的部位。当人员暴露于一定程度的噪声时,即可发生耳蜗损伤。鼓膜损伤与压力波强度有关,表现为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耳聋的程度与噪声强度、暴露次数以及压力波的峰值、脉宽、频谱、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螺旋器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供血不足,发生退行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称为老年性耳聋。长时间戴耳机、久拖不治的鼻炎、中耳炎都会影响听力。因此,早期的干预及治疗很重要。
记者从泉州市残联获悉,泉州目前有88444名听力残疾人。强强(化名)今年5岁,在3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次生病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强强听力有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下佩戴助听器。现在聋康中心康复,经过近2年的康复,现在他不但会说话还会唱歌。
泉州聋康中心的主任杨秀玉称,如果发现孩子说话太晚,最好到医院检查听力是否正常。孩子听力不正常,没法对外界声音做出适当反应和进行模仿,发展语言就很困难。2岁到5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时期,听力障碍必然会引起语言交流障碍,最终还会引发心理障碍。听力残疾儿童五岁前戴助听器并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
人听力减退后最好戴助听器。如果两耳听不见,两耳都应该戴助听器,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听力损失在不同年龄段的危害也很大,孩子听不好影响他们一辈子,青中年听不好影响他们生活和工作,老年人听不好影响他们颐养天年,还会加速老年痴呆的进程。(本网记者 陈骏)
胡建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美国眼科学会低视力学会专家库成员、副教授。擅长诊治低视力、眼底疾病。许锻炼,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主任医师。擅长诊治白内障、青光眼、眼部整形。
叶晓明,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诊治耳鼻喉科疾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