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专题 > 正文

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委会

2014年度6·5世界环境保护日倡议单位展示

——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介绍

1

古厝群特色新民房

  院前村位于石井镇政府地西5.6公里处,以驻地为名。1940年前为院前保,解放初为院前乡,1956年合作化时与杨山合为五里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院前大队,1984年改为院前村委会。院前村委会设院前。有院前,东安上2个自然村。聚落在杨子山西南麓坡地上,有9个村民小组,789户3118人。耕地1476亩,山地1578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龙眼等作物。有1所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后井水库、尖厝水库。古迹有风鼓官、西龙宫。院小公路从村中穿过,南接厦门市翔安区至国道324线,北接省道201线。村民以开采花岗岩、加工花岗岩、服务石材业等经济活动为主,是石井镇资源经济发达村之一。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文化设施已进入富裕型小康社会。

  院前村属南亚热带雨林。植被以松柏、木麻黄、相思树、灌丛为多,并分布着品种繁多、数量不少的中草药材。因修筑后井水库、占厝水库,全村水利灌溉大为改观;耕地以种植水稻、花生、地瓜等作物为主,一年三熟,旱涝保收;花岗石,是院前村优势资源,本境内的山丘、山峰是一个大型花岗岩矿床,岩性为斑状花岗岩,显红褐色、斑白色,称为红石、白石。红石命名为“院前绣石”,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大楼、首都国际机场装饰的首选用材,产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初步估算,纹理清秀、斑斓异彩的“院前绣石”储量1亿多立方米。花岗岩矿,是院前村潜在最有价值的特有资源。欹髻山墩台:位于杨子山七尖山脉二尖巅上,是明末清初抵御倭寇设置的驻兵墩台。周长14丈、高1丈2尺,上下营房五间。其墩台遗址只剩残基残墙,依稀可辩当年格局。纱帽石景观:位于占厝水库西侧,独立山尖,傲视山峦,犹如纱帽一顶,路过之人无不引发无限遐思。据传此石预示院前村将有99个官问世,故有顺口溜:“纱帽九十九,龙虾翻筋斗,狮象把水口”。李孟卿:院前东安上自然村六世祖,讳伯楚字孟卿,邑庠生,学识渊博,启蒙有方,是郑成功忠贞爱国思想的引导老师。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国定居晋江安海时,特聘李孟卿作启蒙塾师。郑成功赐国姓封招讨大将军职时即推荐李孟卿为户部主政。清时,李孟卿辞官归隐并开办书房教书。当年的“东里书房”因培养过不少的举子名士而驰名于海都一带。李敷明:院前李氏十二世祖,讳遗谷,明天启辛酉(1621)科乡试第十一名,赐进士任严州府同知诰封奉政大夫。其“抓鲎除妖”为民生计事迹载于《严州府志》,人称“老爹公”,归隐后倾其家财为村民开辟“一墩三桥五池九井”,政绩斐然,入严州“名宦祠”奉祀。

  这几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不断努力完成上级党委下达的各项任务,并专门成立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对院前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一、指导思想

  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绿色、和谐”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体系、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新型农民组织方式、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农村先进管理模式,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二、总体目标

  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在5年时间内,通过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建设无序问题、推进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民生事业建设,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加快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以辖区内主干道和主要溪流为重点对象,抓示范培育典型,抓点连线拓片,。

“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1、村庄秀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到位,“两违”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房屋建设有序,布局合理。有效推进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空心村”及旧村居得到有效整治,无乱搭乱盖现象,“一户一宅”(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政策执行好。农民房屋外观协调,体现闽南特色。

  2、环境优美。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无卫生死角。常年清洁卫生,100%村庄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家禽家畜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房前屋后环境干净,无乱堆乱放现象。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消灭旱厕。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庄道路通达、绿树成荫、水清流畅。

  3、生活甜美。农业结构优化,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健全。95%以上村宣传文化阵地达到“五有一所”(有阅报栏、宣传栏、科普栏、广播室、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站和农民文化娱乐场所)要求,农民文明观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4、社会和美。基层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战斗力强,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管理民主,“世纪之村”管理平台完善。农村治安良好,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社会和谐。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通盘考虑,全面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顺应发展变化趋势。各村要分类型因势利导、分层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拘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要突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侨乡乡村特色。

  3、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要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大胆突破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4、长效推进、巩固提升。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目标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所有行政资源和集中全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坚持示范带动,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

  相信院前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越来越有好。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