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注意:带笔、准考证、身份证。
6月3日,走进康连喜屋里,墙上的小黑板上醒目地写着高考注意事项提醒自己。
2014年,辽宁省阜新市67岁的康连喜将参加第14次高考。屋里的墙上除了节约用电、用水等提示语,高考前还贴上了前13次高考的准考证,这面墙成了老康的“励志墙”。可以看出康连喜是个有心人。
康连喜生长在辽宁省阜新市韩家店西瓦村,农民。在小学到初中一路成绩优异。恢复高考当年,他因故没能报上名,第二年初试牛刀遭遇落榜。
2002年,高考报名条件放宽的第二年,54岁的老康疾奔到市招考办报名,以“往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发榜后,他还真收到一所本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因为对被录取的园林专业实在不感兴趣,最终放弃了这次入学机会。
算上转瞬将至的今年这次,老康已经连续14次参加高考,“以前最好成绩是2009年的303分,去年得了222分。”
老康说,他最擅长的科目是语文,有一次曾经拿过90多分。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令他颇为满意的成绩。
老康的自学复习一直很有规律,整体时间从每年秋季到次年高考前,“上午捡破烂,午饭后看书,晚上一般看到9点,不贪晚。”他的教科书从地摊上淘来,花钱不多。最老版一本语文书是32开的1983年版。
因为缺乏系统学习和老师指点,老康的自学进展艰难,尤其理科,遇到瓶颈不好突破。“像英语,到现在也只能放弃。”
老康是五保户,平日靠捡破烂维持生活。与亲属素无往来,同村邻见面不语。顶多,是头碰头没处躲的嘿嘿一笑。在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西瓦村河北住宅打听老康,村民们会说,“那个老头有点儿怪。”
村里一趟平房把东头的小院,是老康的家。他没娶过媳妇,房子也是亲戚的。这间建成20余年的低矮平房里,一只手电筒、两个小灯泡是目光所及范围内的仅有“家电”,从地面到炕上,装得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垛至顶棚,几乎占掉全部空间。炕头一隅留有仅容一人躺卧的空当,一侧整齐码放的书本证实,这里既是老康的“蜗居”之所,也是苦读之处。
6月4日下午,听到记者叫门,他就是从这里爬起,小跑来到同样堆满坐便器等各种杂物的院子里。
老康的收入极有限,“每月除了150块五保户补贴和1年领一次的每月55元的救济款,剩下全靠捡破烂。”老康说,我一个月就这205元的生活费,还能省下一半呢。别人家扔出门没烂透的菜,搁他眼里全是宝贝。
“没菜也一样,俩苞米面大饼子能当一顿饭。”母亲去世到现在的43年里,他没有一件新衣服上身。高考报名、体检的花费,则是全年最大一笔支出。
“6点出发,7点到考点,一个小时就到,没啥。”院里那台老旧的28加重自行车,曾经专陪老康每天捡破烂,自打载他丈量了赶考路,它与戴着洗得掉色的蓝帽子、斜背打着补丁的旧挎包的老康,不止一次被摄影记者装入取景框。
“早就是阜新年龄最大的高考考生了!”因为年纪大出许多,每年进出考场的老康都会成为焦点人物,“不少学生要求和我拍照,搞得怪不好意思。”老康最理想的大学专业是数学、物理,但是,学业水平和考试成绩均处几乎停步状态的他清楚,自己的大学梦可能很难圆了,“年龄越来越大,脑袋不如以前,往后想考过300分估计都很难了。再说,考上了,我也交不起几千块的学费啊!”
老康说,除非考上理想大学、招生政策拒绝大龄考生、身体没有能力去参加考试这三样,否则会一直考下去。“什么是快乐和幸福,我思考了一辈子也没想明白。很多人都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也解释不了自己为啥非得高考。”
今年高考,辽宁省阜新市市区普降大雨。
7时许,阜新实验中学考点外撑伞赶考的考生和家长们陆续赶来。在众多撑伞披雨衣的考生人群中,没有任何雨具遮挡的“爷爷考生”康连喜格外显眼,浑身已湿透他在大雨中来回走动。
“雨太大了,我骑车紧赶慢赶才准时到的。”大雨中,帽檐上不停滴答雨滴的康连喜浑身上下已没有干的。我几乎是一手扶把一手擦眯眼的雨水过来的。“我准备的一把破雨伞根本没派上用场,打不开了。”
7时50分许,老康手持自己塑封的准考证和身份证随考生人群步入考点。
“我感觉最拿手的一科考砸了。”11时30分许,大雨中,手拎白色塑料袋的老康顶雨随着众多撑伞考生们走出考场。
“太冷了,我整个身体都拿不成个了。”结束第一课考试的老康表情严肃,身体不停地打着寒战,略微顺了顺语气他颤颤巍巍地说,我在大雨中整整被浇了2个小时,浑身没干的了,我考试的座位下都滴出了水洼。
老康对记者说,这次语文成绩没得到超长发挥,本来就因
图集推荐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